|
來源:網絡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6月18日電/熟練地刮墻,批膩子,打磨,除了架著一副厚眼鏡,穿著工服的孫俊峰看上去和普通裝修工人別無二致。但是,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實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畢業的一名碩士。畢業後,孫俊峰選擇了去做裝修工人,如同當年“北大屠夫”一樣,這件事在他身邊的圈子裡引起了軒然大波。
孫俊峰做裝修工人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多半是標簽化、符號化的結果。一方面,名校被標簽化,在許多人的舊有觀念中,名校畢業生一定要搞科學研究或進大企業,做大貢獻、當大官或賺大錢,總之就是高大上,否則就是大材小用、浪費人才;另一方面是裝修行業被符號化,在一些人看來,樓房建築與裝修是農民工幹的活,不需要多少知識,也不用太高技能,當然也不會有太高收入。高看名校畢業生、低瞧傳統行業,定勢思維與認識落差擴大了議題的趣味性與爭議性。從“北大畢業生賣豬肉”到“北大碩士幹裝修”,多少年過去了,議論依然激烈,說明傳統觀念並沒有太大改變。
第一個問題:名校畢業生是否一定要進入尖端行業才算不浪費?且不說十只手指有長短,名校畢業生未必都是高精尖人才,就算是人才,也未必非得擠到尖端行業或大公司不可。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找到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空間,什麼行業真有那麼重要嗎?在就業前景不容樂觀、高校畢業生薪酬水平偏低的當下,情勢尤為迫切。第二個問題:傳統行業難道就不需要高端人才進入嗎?非也。知識就是力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傳統行業,說不定還能給傳統行業帶來變革、創新的機會。孫俊峰搞裝修就與散工幹裝修不一樣,搭上“互聯網+”快車,搞升了效率,增加了收益。一個名校畢業生進入人才濟濟的科研單位未必有多少成就,而進入人才相對稀缺的傳統行業反而“攪動一池春水”,論社會貢獻值,孰重孰輕?
心態決定姿態,態度決定高度。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承認現實而又不安於現狀,靈活運用名校習得的知識與智慧,就一定能夠捕捉到機會,成就一番事業。比起如何幹來,幹什麼並不是很重要。
(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