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兩名作者最大優勢在於豐富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熟悉國防領域的政策和技術,從而能夠在這一基礎上發揮創作,構思出一部情節複雜、看似基於現實的小說。
但路透社專欄作家馬修·高爾特認為,這部小說在一個基本問題上缺乏說服力,那就是中國為什麼要與美國交戰。小說給出的理由過於牽強,中國被粗暴地定義為“邪惡勢力”,為要成為全球霸主和控制太平洋貿易通道,首先攻擊美國。
高爾特表示,這種假設與當前地緣政治現實相去甚遠,只是“小說中讓各方交戰的討巧做法”。
學界普遍認為,由於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兩國不會走向戰爭。《幽靈艦隊》在前30頁裡不厭其煩地攻擊這種觀點,卻沒有給出讓人信服的理由,而是隨便假設了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場景。
《幽靈艦隊》假想,在中東出現災難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國,而中國變得更加軍事化。兩國各自拓展自己的貿易區域,中國則從美國進口所需的大部分能源。隨後,中國科學家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巨量天然氣資源,能夠借此擺脫對美國的能源依賴。更糟糕的是,中國軍方讓政治領導層相信,中國已經無法再拓展貿易區域,除非從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國手中奪取。最終,中國首先發動了戰爭。
實際上,近年來炒作“中美爆發戰爭”的書籍並不少見。然而,只要這些書籍無法認真回答戰爭為何爆發這一根本問題,“中美大戰”就不過是作者或書商的噱頭。畢竟,借中美大戰話題,提升關注度和銷量,符合美國部分人士的心態,有時可能確實有效。
然而,記者3日在亞馬遜網站上查詢發現,這本6月30日發行的《幽靈艦隊》評分並不高,只有3.5個星,不少讀者在留言中給出負面評價。可見,這次“中美大戰”話題不太奏效,讀者似乎也對類似炒作有了免疫力。
小說最終只是小說。記者發現,在《幽靈艦隊》小說的網站上,一條評論給了本書一個相對準確的定位:“一本有趣的夏季讀物”。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