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百年未有之經濟下行”,約1億人感染,200萬人死亡,但2020年全球股市居然大漲,VIX恐慌指數並未持續大幅波動,整個金融市場情緒相當亢奮。這樣的非理性繁榮應該高度警惕。
2020年12月份的高盛報告說,當下正處於新周期起點,即經濟周期的谷底位置附近,需要擁抱風險尋求收益,投資者需保持對股票等風險資產的頭寸。股票市場將迎來各個板塊的“百花齊放”。在高盛看來,“疫情”是一種暫時性的衝擊,可能並沒有影響到技術、資本的積累與分配,甚至可能由於加速了低效產能被替代而為經濟帶來長期正面的影響。
不少機構認為,疫情的負面衝擊已經比較充分地反映出來,接下來的市場正面情緒會遠大於負面情緒。但相悖的是,截至2021年初,疫情並沒有出現消退的跡象,相反,第二波疫情更讓人擔憂。全球財政貨幣政策是否能繼續支撐金融市場的亢奮,是一個問題。這裡至少有以下幾個風險點:
一是負利率。筆者2020年3月份就曾預測美國會出現負利率趨勢,目前的趨勢更為明顯。美國國債規模從2016年19萬億美元膨脹到2020年底27萬億美元,年化增速9.2%,而同期GDP增速僅為2%左右。雖然美國可以考慮加稅,但歷史事實表明,美國財政盈餘很難消化國債。償債辦法更傾向於負利率,這將對下一步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如果負利率形成,融資不產生成本而產生收益,這種情況一般表明實體經濟已經困難到一定程度。這時實體經濟投資的虧損甚至可能會超過融資收益,所以負利率輸血實體經濟也並不一定會有很強大的效果。
二是高杠杆。2020年量寬釋放的效應,就像是血液過多不會讓肌肉更強大那樣,會產生高杠杆。這樣做的後果是,實體經濟金融化,而實體經濟缺少高效的調節手段,高杠杆只能使風險放大。
中國金融市場在通過杠杆的放大作用加速開放國際化時,也要警惕風險的放大。
三是消費貸。頭部互聯網金融企業持續擴張觸及壟斷,但目前互金整體仍缺少創新,增加了額外風險。互聯網金融放貸業務模式和銀行沒有本質區別,且收費更高。互聯網金融通過購物行為等大數據的分析,更偏向於貸款人的還款意願而非還款能力。對於互聯網金融用戶數量占比較大的年輕用戶,其還款能力較弱,更應被嚴格審核。
相比之下,銀行利用納稅、用電數據以及個人財務數據等,更偏重於貸款人的還款能力。
根據有關消費的研究,以Z世代(1995年-2009年間出生)為代表的年輕人中,很大一部分傾向於超預算消費、衝動消費,原因是這類人群有著對未來收入增長的堅定信心,大部分中國年輕人相信自己將來的收入會超過現在。但事實上,宏觀環境並沒有那麼樂觀,比如外需萎縮、人口老齡化、大流行病、地緣政治風險、逆全球化等,這些因素都會使得宏觀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加大。由此看,年輕人群體的樂觀情緒顯然是消費貸的一個隱患。
消費貸的擴張速度和宏觀環境的經濟增速並不協調,會產生一些潛在風險,相關問題已經引起了金融監管部門的注意。
以上三類風險點,只是當下金融亢奮情緒中的表象。由於存在對2021年經濟反彈的過度樂觀預期,各種市場的行為亢奮可能會層出不窮。
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對此,唯有堅持底線思維,提升風險預判預見能力,防止被各類亢奮情緒所誤導,嚴防各種風險挑戰,才能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許林(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