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大公報報訊,期末突然得知一位同事即將離職。她來自北京,三年半前來我校上班。但先有疫情,之後她懷孕、生養,真正在校時間才一年半,如今人還在外地遠程教學。她決定離開我校,到她先生的學校從頭做起,因為孩子才一歲多,兩地分居太難,為保證家庭完整而辭職。之前德文系有位教授另謀高就,本月搬到東岸了。不免尋思我校的人事變動是否美國“大辭職”(the Great Resignation)浪潮的一部分。
二○二○年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百分之四十的勞動者換了工作。今秋美國人的辭職率也遠超以往,達到了百分之三。辭職者還熱衷於在字節跳動、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將更換工作廣而告之,甚至對前單位的糟糕待遇大肆“吐槽”,讓忠告求職者不要攻擊前僱主的“職業教練”大跌眼鏡。這種新現象出現主要因為勞力短缺,不少僱主放低要求,不再要求工作經驗或大學文憑。攻擊前僱主以往會被招聘單位視為“可疑行為”,如今為了招攬人才他們也睜一眼閉一眼,不多追究了。也有人認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疫情讓僱主更能同情打工族的鬱悶、不滿,所以對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不當”言論更為寬容。
有人說疫情加劇不安全感,大家應該不願換工作,為什麼情況卻正好相反?我想,有人本來就對原工作暗地不滿,疫情加劇了怨恨情緒,也讓人意識到人生無常,想要改變就該馬上行動。不管如何,同事能闔家團聚是好事。對我來說,每天日升日落,忙忙碌碌,像繞著石磨轉圈的驢子。看到別人勇於改變,即便未必效仿,至少也能領悟到世界很大,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該是生命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