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歲末年初,各省“兩會”次第召開,“絲綢之路”成為其間出現頻次頗高的關鍵詞,近一半省份在“兩會”中將其列入今年的工作重點。
《21世紀經濟報道》刊文稱,自去年9、10月份,國家主席習近平相繼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後,相關地方政府紛紛跟進,借勢提出各種概念和口號,核心意圖是爭地位、要政策。
由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最初的陝西、甘肅、新疆之間的博弈,繼而變為西北五省的競爭,最終西南省份也紛紛入局,中部的河南等省更躍躍欲試。爭奪“海上絲綢之路”的省份,也從南方沿海的廣西、廣東、福建、浙江蔓延到中部地區,甚至北方的山東、天津也要加入。
在各地躁動之下,有關誰是“橋頭堡”誰是“起點”之爭,不絕於耳。這種博弈從省區之間又蔓延至地市,甚至有些開發區也提出一些概念,儘量往絲綢之路上靠。喧囂之下,國家戰略意圖反而被遮蔽。
“一帶一路”的提出並非偶然,其針對的方向亦很明確:“絲綢之路經濟帶”針對的是中亞及西亞、中東歐乃至歐洲地區;而海上絲綢之路針對的則主要是東南亞地區。其共同之處在於:針對周邊地區提出共同發展的倡議。那麼,“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背後關係著怎樣的國家戰略?反映了中國國家戰略的哪些新變化?
1. 誰能入局“一路一帶”在地方政府的博弈之下,往往選擇對自己訴求有利的方面進行宣揚,而“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到底是什麼,在眾說紛紜之下卻越來越模糊,甚至變得無足輕重。
2013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和外交部舉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座談會,通報交流工作進展、聽取地方及有關部門意見建議後,部署下一步工作。這意味著備受矚目的“一帶一路”結束前期研究,進入專題研究階段。初步共識是,“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為和平發展謀求雙邊和多邊共贏,以促進中國和平崛起。
不過,地方政府最為關心的是,誰能入圍“一帶一路”?河南、山東等一些未參加座談會的省份,都在擔心自己被排除在外。
因為,“一路一帶”作為新一屆中央政府的重點施政戰略,能否入局意味著是否能搭上戰略“順風車”。
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省份還未最終確定。而通常負責區域戰略規劃編制的國家發改委,迄今也從未正式表態,“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包括河南、山東等地。
此前,有專家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以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為主,但隨著地方博弈加劇,四川、重慶、雲南等原本不在新亞歐大陸橋上的地區也紛紛納入。顯然,新的評價標準不是看有沒有古絲綢之路淵源,只要處於國家研究確定的思路通道範圍而且有戰略影響力的區域,也都可以納入。
國家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辦公室副主任王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商務部依據交通運輸大走廊確定了三條貿易通道,分為北中南三線:北線從內蒙古二連浩特、滿洲里出境,利用西伯利亞大陸橋;中線以“新亞歐大陸橋”連接中西亞;而南線由於難度較大,尚未貫通,現在正考慮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以商務部考慮的這三條貿易通道來說,確實有傳統意義上絲綢之路或者新亞歐大陸橋沒有涉及的省份積極參與進來。”王偉表示,這幾年四川、重慶、鄭州、武漢等地都開通了經新疆通往歐洲的線路,主動融入該經濟帶。
四川、重慶能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原因正在於此。而按照新亞歐大陸橋的走向,將中部地區排除在外的可能性也比較小。習近平在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時曾談到“五通”,其中之一就是道路聯通。而新亞歐大陸橋從東部的江蘇到西部的新疆,橫貫東、中、西部地區,其道路聯通的價值不可否認。如果在中國內部不能起到道路聯通作用、設置障礙將中部地區省份排除在外,也就違背了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意義。
在由國家海洋局和交通部負責的“海上絲綢之路”方面,目前範圍大致包括東部沿海的廣西、廣東、福建、浙江等省份,再加上海南、雲南。而湖南、天津等省市也在尋求與東盟的合作,對接“海上絲綢之路”。
“在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方面,不應僅僅限於沿海的這些省份。而且,東盟國家也希望和中國更廣大地區進行合作。”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表示。
據瞭解,目前“一帶一路”仍處於研究階段,要形成正式規劃尚需時日,並且還需調研、徵求部委和地方意見。而針對目前地方提出的各類機制、平台過多問題,國家發改委將進行整合。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地方訴求也會反映上去。
不過,要想納入“一路一帶”規劃範圍,還需符合國家戰略意圖。那麼,這背後的國家戰略究竟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