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公”要讓百姓看得懂
在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背景下,財政部等部門去年9月下發《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各單位嚴格控制會議費,並將會議費納入部門預算,單獨列示。
吳君亮等觀察人士認為,本年度預算公開中,全國尚無其他城市主動公開會議費。廣州“曬四公”的做法值得贊同,卻也有很大改善空間。廣州市政府本級各部門和下轄各區雖然公開了會議費預算,但動輒上百萬甚至千萬元的會議費,只有一個乾巴巴的數字和增減情況,沒有會議內容、數量、規模等具體說明,如此遮遮掩掩的公開,誠意與意義是否大打折扣?公眾又依據什麼評判這些支出到底是否必要、合理?
從關注“三公”到關注會議費的韓志鵬說,既然會議費預算如此之大,各部門應該在預算公開中列明會議的數量、參與人數和每次會議的費用,確保群眾看得懂、監督得到,避免變成“糊塗賬”。
蔣洪認為,在會計科目中要對會議費的含義、口徑加以梳理。“是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算個會?培訓算會,商業活動算會,招商引資也算會?定義太過籠統,就會讓各種不正常花費鑽空子。”
另外,記者注意到,儘管中央已經明確各類會議的支出標準,但不少地方並未出台相應的規範性文件,在預算公開中也未列明會議的人均標準幾何。一些專家及業內人士呼籲,會議費的地方標準也應盡快確立,讓各種“打包”“夾私”行為無所遁形。此前,就有地方部門公開公務接待總數和人均每餐100元的標準後,很快“露餡”,關注預算的公眾據此測算發現,一個部門每年接待超過1.2萬人次。
珠三角某市一名市直處級幹部直言,儘管中央要求壓縮文山會海,目前機關會太多仍是不爭的事實,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有會,有時候一天三、四個會,工作就是開會,開會就是工作。“從根本上講,會議費預算公開,壓縮會議費,都得從減少會議開始,可開可不開的應該不開。”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