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4日電/據天津日報報道, 夏日陽光照在插滿稻秧的廣闊田間,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仿佛要打開面前這幅綠油油的鄉村生態美圖似的,一條筆直的白樺林蔭路將記者引入薊運河畔的寧河區木頭窩村。這個僅有200多戶、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小村,三年前還是臟亂差的窮困模樣,在駐村結對幫扶工作組的真誠幫扶下,如今正向整潔、美麗、富裕的魚米之鄉進行嬗變。
想當初 初來乍到怎麼開展幫扶工作?
會理髮的手藝使出來,邊理髮邊拉家常,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
剛進村口,記者迎面被一座新落成的典雅、簡潔的木色建築吸引住目光。“這是我們村正在建設的遊客服務中心,您看對面新清淤的河道中還建了一個游船碼頭,將來遊客可以坐船在村裡游玩呢。”正在服務中心配建工程施工的安大爺興奮地告訴記者,再有一兩個月這些旅遊設施就能投入使用了。
“木頭窩村能有今天這麼漂亮的面貌,離不開駐村工作組的幫扶。您看這村裡新修的水泥路面,新裝的路燈,新疏通的溝渠,家家戶戶統一整修的門樓立面,全都是駐村工作組幫助操持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洪亮帶記者在村中邊參觀邊介紹,他指著村北頭一片花園般的平房院落說,“這是咱村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裡面配備全新的桌椅、電腦、投影幕等設施。駐村幫扶單位天津百利集團為建設黨群服務中心投資了90多萬元。自從有了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村幹部辦公條件改善了,村民也有了專門集會、學習、娛樂活動的場所。”
作為駐村工作組組長,52歲的張貴忠坦誠地告訴記者:“三年過來,我們跟木頭窩村百姓的感情深厚、關係融洽,離幫扶收官日期越來越近了,可大家卻不願離開了。”他的話在工作組成員李志丞那兒得到了確認。“說真的,剛駐村到木頭窩時,我還真有點怯陣。村裡到處臟亂差不說,吃住行都成問題。村裡水溝池塘多,雜草叢生,蚊蠅多到出門撞臉,上個廁所要到屋外十幾米的旱廁,又臟又臭,實在難以忍受。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人生地不熟悉的情況下,幫扶工作不知從何開展。”年輕的李志丞話鋒一轉,“還是我們張組長有經驗,為了拉近與村民的關係,他把自己會理髮的手藝使了出來,每周三定時為村民免費理髮。我和組員李興旺兩人幫忙,一邊理髮一邊拉家常,避免了最初溝通上的生硬尷尬,很快就跟村民打成了一片。駐村幫扶工作由此順利開展起來。”
看如今 怎麼從臟亂差變成魚米之鄉?
216處違建全拆除,修路植綠打通水系,找到脫貧致富的渠道。
張貴忠和李志丞、李興旺三人摸清了木頭窩村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的優劣特點,幫助村裡擬定了《寧河區廉莊鎮木頭窩村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實施方案》,確定了該村以區鎮 “田園綜合體”整體規劃部署為綱領,以休閑民宿、觀光稻田、果園采摘、魚池垂釣、水稻產銷、民俗旅遊為發展點的經濟發展規劃。駐村工作組與村領導班子一起,結合發展規劃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將全村216處違建全部拆除乾淨。他們見縫插針,在薊運河堤、主幹路、房前屋後種植桃樹、海棠、紫葉李、金葉槐等各類樹木5000餘株,野花野草10萬餘株。結合華北民居紅磚瓦舍的特色,對村民房屋立面全部進行了改造。為營造魚米之鄉的氛圍,村裡將村莊內溝渠、坑塘清理後打通全部水系,修建游船碼頭,修築人行觀景步道。
為了讓木頭窩村舊貌換新顔,讓村民過上富裕的幸福生活,駐村工作組與村幹部、村民一起流汗苦幹,積極助力解決村裡各項困難。截至目前,張貴忠他們所在的幫扶單位百利集團共向木頭窩村提供幫扶資金172萬元,還在疫情防控期間幫村民銷售稻米1.5萬公斤。“這三年,工作組不僅幫我們村改變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基礎設施、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還幫我們更新了思想觀念,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深遠意義。”
展未來 木頭窩村的明天會是個啥樣?
托黨和政府好政策的福,將來不出家門,一年就能掙上幾萬元。
張洪亮為記者講了一個修建入村路的故事,“以前,入村的路只有3.5米寬,進出不方便。啟動拓寬入村路工程時,村裡原本打算將路兩側的白樺樹砍掉再拓寬。工作組幹部知道後,建議保留原樹,在另一側拓寬,最終由三排行道樹形成互不干擾的雙向鄉村公路。這不僅落實了綠色發展理念,而且將入村路打造成獨特的景觀亮點,令來村客人贊不絕口。”
56歲的村民韓克龍和十餘戶鄰居看著村裡越變越好、越變越漂亮,實在是坐不住了,紛紛加入到村裡倡導的旅遊民宿建設中。“搞民宿,這個正適合我幹。我以前學過廚藝,家裡有閑房,又靠近風景優美的薊運河,聽說鎮村還對搞旅遊的農戶給予補貼,我想不失時機地幹上一把。”韓克龍指著正改建中的院內廚房說,“將來不出家門,一年就能掙上幾萬元,這得托咱黨和政府好政策的福啊!”
“木頭窩村的明天會是個啥樣?”記者問,“讓城裡人來了就不想走!” 張貴忠和張洪亮不約而同地說。(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