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據半月談報道, “一旦開始考慮學區房,就像感染上未知病毒,實則是對教育、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恐慌。必須買下房子,把確定性握在自己手裡,才能解毒。”身邊有過此類經歷的朋友,無不向我傳授心法:教育資源就像一塊蛋糕,理想的切分當然是均衡化,但均衡是個長期過程,想要吃到蛋糕,眼下還得買房。
學區房並非中國獨有,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當下的病毒一樣遍布全球。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教育資源都很難完全平均分配,優質教育資源總是相對稀缺,你想要,我也想要。至於到底誰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進入好學校,通行的方法大概有3種:考試錄取、抽簽(搖號)、劃分學區。
抽簽(搖號)全憑運氣,是一種概率事件,伴隨著不確定性,且容易讓人心生惰性,產生聽天由命的感覺。考試,看起來是一種相對公平的方法,但在實踐中逐漸變味,出現了推優、特長、點招、定向等10多種招生方式,一些暗箱操作如影隨形。而且“拼孩子”導致孩子課業壓力加劇,社會各界對“減負”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擇校方式不斷被“叫停”。
劃分學區成了一種簡單且相對公平的解決方案。學區房,自然也成為眾人爭搶的稀缺資源、唯一的主動選擇通道。圍繞學區房出台的相關政策,總能引起家長圈、房產圈的強烈反應。
今年上海全面實施公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民辦學校報名超額則100%搖號。北京推行的“六年一學位”“就近入學”,以及“多校劃片”等政策,今年將實現全覆蓋。這些一線城市的學區政策變化,對全國學區房而言,更像是一種信號,具有示範意義。
有意思的是,新政沒有讓學區房迅速“降溫”,反而短期內刺激了二手房交易。
北京西城區坐擁大量名校,新政出台後,短期內反而出現了二手房交易火熱的現象。一方面,家長急於在新政落地前完成過戶;另一方面,部分房主因為擔憂降價開始拋售。
3月份上海成交房源中,市中心一套不足30平方米、對口某第一梯隊小學的老房子,每平方米均價超16萬元。“政策年年變,誰都不知道等自家孩子到了上學年紀,對口的是哪個學校。”不少上海家長坦言,一旦某個小區被劃進名校招生範圍,它的房價就會顯著提升,而一旦被劃出,它的升值空間就會受到影響。
原本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不搞重點學校、不搞重點班級,讓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如今,沒有了民辦學校的“競爭”,沒有了“精准”對應的名校學區,家長們擇校更加“理智”,結果公辦學校得到更多青睞,“學區房”的熱度依然不低。
可以說,新政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區房的優勢,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其附加價值。在整體教育資源較好的學區,甚至會因為家長的避險心理,學區房價格再度被推高。
“像我們這樣的普通市民,未來只能拼孩子。”在一些家長看來,為了爭搶名校資源,必須買學區房。只不過,現在買要做好房子“套牢”甚至“砸在手裡”的準備,也要做好上不了名校的準備。畢竟,新政之下,一套房子對應一所學校的格局被打破,投資學區房將出現不確定性。
那麼,學區房還要不要買?
從房產投資角度看,學區房的流動性比其他二手房要好很多。即便學區的劃分存在不確定性,只要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沒有變,學區房溢價依然會是房地產投資分化的重要原則。
但如果把學區房看作“賭上孩子未來”的教育投資,性價比可能就沒有那麼高了。在當下的中國,購買學區房的家庭一般具備兩方面條件:有一定的財力,以及對教育非常重視。重視教育,中國很多家庭都如此,但如果沒有那麼好的經濟條件,對學區房過度投資,作為孤注一擲的賭注,風險未免太大。
前幾年,一條“清華北大博士夫婦買不起學區房”的新聞,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與討論。近來,一條題為“單親媽媽為女兒讀名校賣掉祖宅換學區房,靠租房陪讀”的社會新聞,令人唏噓不已。
學區房,用市場化的方式,網羅了一批相對來說能力突出的人,從人際資源看,對孩子成長無疑助力良多,但這只是增加了孩子“學有所成”的幾率,不是教育的全部,也承載不了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全部祝福與期待。
從根本上說,學區房也並不是緩解教育焦慮的一味良藥。多數家長教育焦慮的根本原因,不是買不起學區房,而是無法確定孩子學有所成的願望會不會實現——
“我們倆清華北大畢業,孩子怎麼能只上個二本?”
“為了娃住在廁所大小的單間,什麼時候是個頭?”
“多校劃片,我的學區房白買了嗎?”
從一系列對學區房的控訴中可以看出,對孩子未來發展無法把控的無力感,才是家長焦慮的根源。簡單來看,解決之道無非兩種,一種是放棄不切實際的執念,另一種則是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解鎖之法放在孩子身上,不如放在自己身上。對孩子的未來患得患失,不如對“更好的自己”的求索來得更有把握。
父母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是孩子最初的世界。父母對孩子成長給予必要的支持——物質的支持、信任的支持以及視野的支持。父母的身體力行,可以讓孩子從父母身上看到一種不斷奮發向上的精神。日日夜夜的言傳身教,讓孩子耳濡目染,獲得了潛移默化的品格教育。
學區房,也許可解一時之憂,卻解不開孩子人生中遇到的每一道難題。從更大的格局來看,教育是為一個人一生的品行、一輩子的人格打基礎,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區房,只是這個環節中的一種可能性,是錦上添花的一筆——重要,也沒有那麼重要。(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