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代化理論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1-03-15 09:29:56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他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經濟現代化路徑具有怎樣的理論邏輯?這需要我們從經濟現代化理論角度深入研究、把握。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文章表示,現代化理論是關於現代化現象特征和規律的、經過一定邏輯性表述的理性認識。對於現代化,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包括發達國家經歷工業革命以來的深刻變化過程以及發展中國家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發達國家的過程。現代化理論已經發展成為具有眾多流派的龐雜的知識體系,其中值得強調的有三方面理論共識。

  一是現代化階段論。現代化是一個可以劃分為不同階段的過程。經典現代化理論中對現代化階段比較著名的劃分包括羅斯托關於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起飛、向成熟推進、大眾化高消費、追求生活質量的現代化“六階段”,以及錢納裡關於經濟現代化的前工業化、工業化前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後期以及後工業化的工業化“五階段”。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終是有階段劃分的,1964年周恩來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1980年鄧小平把現代化目標調整為70年時間跨度的“三步走”戰略,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後的30年又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

  二是現代化模式論。現代化是一個具有多種路徑即多種模式的過程,也是一個具有路徑依賴的過程。由於不同國家的資源禀賦和社會歷史文化前提差異,雖然成為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目標趨同,但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可以有多種,尤其是後發國家的現代化模式與先進國家不同,後發國家可以通過“後發優勢”實現“趕超”。中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決定了中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叠加發展的。

  三是現代化動力論。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著名論斷,社會變遷的動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經濟增長和結構變革,對應到現代化過程中,現代化過程的驅動力就是經濟現代化。在經典的現代化理論看來,經濟現代化的核心過程就是工業化,這意味著現代化的實質就是由工業化驅動的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而工業化、經濟增長實際上構成了發展經濟學乃至整個經濟學的核心議題,從這個意義上看,眾多經濟理論都可以理解為經濟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動力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中國現代化“兩步走”的目標,指出要繼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尤其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文章分析,從上述現代化理論的三方面共識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代化理論邏輯可以歸結為三條主線。

  一是基於現代化階段論,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與現代化新階段相適應的經濟現代化路徑。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

  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階段,由於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積累,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因此新發展階段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進入的一個新發展階段,這個新發展階段開啟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從現代化階段看,新發展階段意味著中國已經從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與起飛前準備、起飛和向成熟推進這三個階段相對應,高質量發展階段與大眾高消費和對生活質量追求這兩個階段相對應。從工業化階段看,中國已經步入工業化後期,新發展階段意味著中國開始從工業化後期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高質量工業化階段。這實質表明新發展階段是中國最終實現現代化的“衝刺”階段。

  在新發展階段這個實現現代化的“衝刺”階段,中國經濟需要跨越現代化進程中的三個關鍵節點,一是在2025年前後跨越“中等收入階段”成為高收入國家,二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三是在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雖然基於潛在增長率預測,中國能實現這三個目標,但是這顯然“不是一個自發、被動、不用費多大氣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過的階段”,這個新發展階段需要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尋求相應的新發展路徑和現代化戰略。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則是與這個新發展階段相適應、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新的經濟現代化戰略。在這個新發展階段,中國經過了“富起來”階段已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綜合國力已居世界前列,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大國經濟基礎,無論是從生產供給角度看,還是從14億人巨大的市場潛力看,都具備了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基本條件。不僅如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低成本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對中國實現經濟趕超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核心技術受限、內需亟待開拓等弊端日益明顯,與新發展階段不相適應。加快構建在更高開放水平上實現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成為新發展階段經濟現代化路徑的必然選擇。

  二是基於現代化模式論,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基於自身資源禀賦和發展路徑而探索的、以自立自強為本質特征的、突破核心技術“依附性”的一種經濟現代化模式。

  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後發國家,要實現趕超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根據自身社會、經濟、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充分利用“後發優勢”,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經濟現代化模式。

  所謂後發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具有“後發優勢”,一方面表現在可以廣泛學習先進國家的現代化經驗、汲取其教訓,從而基於自身發展進行創新、在現代化模式上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表現在引進、消化、學習、吸收先進國家的技術,進而減少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成本和時間,從而有別於先進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和路徑。當然,這兩方面“後發優勢”被有效地利用、探索自己的現代化模式、實現經濟趕超的前提是,後發國家政府有對自身國情、國家經濟落後狀況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有強烈意願推進國家經濟現代化進程。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表明,中國成功利用了後發優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入追求生活質量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