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鎏金舞馬銜杯銀壺的壺身圖案再現了唐代宮廷在中秋節舉行舞馬表演的情形。 |
如果說唐人“玩月”,玩的是一種陶冶,玩的是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那麼,處在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大宋市民則要現實得多了,他們已經把中秋節變成了全民的狂歡節。宋朝農歷八月十五的白天是“全民健身日”,在沒有任何“號召”和“鼓勵”的情況下,相撲、游泳、登山、拔河、擊鞠等許多能夠引起大眾廣泛興趣的體育活動在全國範圍內蓬勃展開;中秋夜更是深挖“玩月”的內涵和外延。“京師賞月之餘,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新編醉翁談錄》里的這段話,記錄了當時人們由賞月再到拜月的習俗。同時,《武林舊事》謂“燈燭華燦,竟夕乃止。”說的是杭州中秋夜,人們放一種羊皮小水燈“一點紅”,江面上布滿了數十萬盞燈,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而許多少數民族則直接把中秋夜演化成了愛情的盛宴,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中秋夜的“跳月”過程中,尋找心上人。
明朝之前,儘管“玩月”的形式和內容不斷地創新變化,但基本上都屬於文體娛樂活動。自從劉伯溫命士兵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塞進月餅後,政治就開始融入到“玩月”中了。朱元璋做皇帝後就命令中秋夜家家戶戶必須吃月餅,這就讓娛樂了千年的中秋節變得有些沉重。大清王朝的歷任皇帝老兒為保“千年基業”不倒,中秋夜都要親自持弓搭箭下場施射,以振軍威。所以說,明清時期,儘管民間還保留著玩月等娛樂活動,但這期間的中秋節卻沒有“玩”出什麼名堂。如今,流傳下來的咏月詩詞以及傳說、典故多出自於唐宋時期,便是最好的證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