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準備演唱普契尼歌劇選段時,天空中開始飄落小雨,不過這反而愈加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大家披上主辦方發放的雨衣,站著聽,還紛紛要求他再來一曲。
“在如此輕鬆隨意的環境中,在如此清新的空氣中,大家隨心所欲地領略著音樂的美妙,這對古典音樂的普及是件大好事!”北京經典合唱團男高音歌唱家薛環喜顯得格外激動。而另一位觀眾則評價說:“雖然演的都是老曲目,但這種對我們來說全新的欣賞方式,讓舊曲變成了新曲。”
其實,像薛環喜一樣,很多音樂界人士都在呼喚著讓古典音樂走出劇場、走向大自然。在他們看來,古典音樂會只有不過分“宅”,才更有生命力,更具現代性,更貼近當代觀眾,而國外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每年7月紐約愛樂樂團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辦露天草坪音樂會,能聚集紐約市民數萬人,共享音樂狂歡夜。
“古典音樂的戶外演出在國內這些年已有過多種嘗試,但做成音樂節在北京是第一次。”資深樂評人劉雪楓說。場地問題是戶外音樂節成功的關鍵,比如柏林森林舞台、奧地利莫爾比什湖上歌劇節、布雷根茨湖上舞台,以及法國和意大利遍地開花的在文化遺址和歷史廢墟舉辦的音樂節,都能在每年的旅遊度假旺季迎來世界各地的遊客。
“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人並非音樂愛好者,甚至對上演什麼作品都不關心。但是,他們通過這種與音樂接觸或者叫結緣的方式被音樂打動了,整個氛圍都是為了烘托音樂,音樂在這個時候顯得格外有力量,格外直達心靈。”劉雪楓說。
與國外成熟的戶外古典音樂節相比,北京“逍遙音樂之旅”戶外古典音樂節只能算是一次嘗試,還有很多經驗等待總結,有很多細節有待完善。然而,這更是一次開拓。正如劉雪楓所說:“我們現在做事情很講究品牌效應,而如果沒有‘第一次’,這又從何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