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學知與錦灰堆。 |
由於可在一幅畫中集中表現多種藝術形式,並且能給人以缺憾美和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錦灰堆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和教育價值。讓人頗感遺憾的是,這樣一種獨具特色的畫種卻面臨失傳的窘境。
據了解,為保護這一流傳甚久的傳統技藝,耿玉洲在《中國書畫界》雜誌中刊文介紹錦灰堆的歷史淵源,同時成立錦灰堆畫法研究小組,挖掘和整理歷史資料,並整理錦灰堆資料10餘萬字,在京舉辦個人(聯合)書畫展覽進行宣傳推廣。耿學知說:“我們已經開始著手為錦灰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傳承了近千年的傳統技藝,凝聚著無數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心血,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湮滅。”
錦灰堆
錦灰堆藝術屬於國畫藝術工筆類的特色畫種,相傳始於元代初年。當時浙江湖州一位叫錢選的畫家一次醉酒後興起,將當天散落在飯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殘物,如蟹腳、蚌殼、蓮房、雞翎、魚刺等,信手繪成一幅橫卷,並揮筆題款“錦灰堆”。
創作錦灰堆,一般是在畫紙上先框定輪廓,然後設計摹畫若干重叠交錯的小事物,諸如舊書的殘頁、揉皺的畫幅、發黃的報紙,甚至門券郵票等等,而且大多是破爛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來的,這也許就是“錦灰堆”名稱的由來。
因元時古人所畫大多是破卷殘書,難以出新,且一些達官貴人認為其不登大雅之堂,故使這種特色國畫在風行幾代後,日趨萎縮。到了清乾隆年間,錦灰堆再度盛行,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鼎盛,並新添了具有考古價值、立體感很強的“博古”(遠古朝代的地下出土文物)等新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