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產電影扎堆取暖 難抵票房寒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8 11:34:08  


 

  細看國慶節後上映的影片,同質化現象相當嚴重。以愛情片為例,有近10部,恐怖片也有六七部。吳鶴滬感慨:“真是勸都勸不過來!”他說,為了少些相同類型影片間的“血拼”,在片方挑選上映時間時,總是提醒他們有沒有看過同時期上檔的片子,對方的回答往往相當自信:“沒看過,我們不怕!”但當票房沒有達到預期時,這些片方又來投訴影院不給他們放映空間。他前些天就接到長長的“控訴”短信,說影院根本就沒給他們的電影排片。他去調查後發現,很多影院其實都是排片的,只是這部片子放映效果實在太差:平均每場只有4個觀眾(國泰影院地理位置好,放映時觀眾最多的一場也僅有10個人,而上影CGV大寧影城放映的那場則只有1個觀眾)。“電影院不是慈善機構,是要考慮投入產出的。說直白點,影院排片就像農民種地,肯定選擇高產量的。你的片子吸引不了觀眾,對不起,影院只能換其他片子上。”一位影院經理直言。

  盈利能力不強

  在葛穎看來,近期電影市場的頽勢引出了當下電影業最需要討論的問題——國產影片盈利能力。“美國每年生產550部新片,至少2/3是盈利的;但我們真正能上院線的只有100來部,按照上半年的統計,70%-80%的國產片不能從影院票房中回收成本。”

  葛穎說,現在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消息,就是哪部電影票房又過億元了,這給許多投資者一個假象,以為拍電影就能賺錢。於是,什麼煤老板、房產商等與文化產業不沾邊的人也來投資電影。到了上映時,他們才發現很多片子其實只賺吆喝不賺錢,即便票房過億元也未必能盈利。“我所知道的是,目前國產影片投資隊伍換血速度非常快,很多人拍了一部,第二部就不拍了。投資電影就像是進出圍城,不斷有人衝進去,又逃出來。”葛穎認為,這意味著電影市場存在高風險,如果國產影片盈利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最壞的情況是可能導致產業鏈崩潰,內地電影市場掉入冰河,前車之鑒是我國香港和台灣地區電影市場長達十數年的低迷。

  對此,許多業內人士並不贊同,認為沒有那麼嚴重,但可以給跟風的電影投資者敲響警鐘——中國電影市場確實繁榮了,但也有殘酷的另一面,不是隨便東編西凑個劇本和拉幾個明星凑一部電影就能賺錢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