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後三峽”文物保護仍面臨新的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1 00:06:42  


 
  截至目前,三峽地區地下文物發掘面積已超過189萬平方米,出土文物24萬件,其中珍貴文物6萬件,烏楊闕、鳥形尊、三羊尊、虎鈕錞於、粉青鳳耳瓶、蟠螭紋提梁壺、太陽人石刻等都是代表性的重要出土文物。三峽文物考古曾4次被列入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中國目前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地點——巫山龍骨坡遺址、疑為巴國王陵的涪陵小田溪墓群等珍貴遺址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此外,重慶庫區累計完成各類文物檔案資料1000多萬字,各類照片10餘萬張。三峽重慶庫區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譚京梅說,三峽文物保護的許多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中。

  王川平表示,三峽庫區大規模文物保護工作已經收官,三峽文物保護進入“後三峽”時代,包括對已出土文物的修復、展示、收藏和研究,地面文物的維修和開放,以及對整個三峽文物的研究、出版和宣傳,讓更多人了解三峽歷史文明。此外,消落區的文物保護工程也將全面展開,將對消落區進行文物考古調查、發掘和保護工作。

  三峽庫區消落帶是指防汛期內由145米至175米的水位漲落而形成的30米水位回落區,這使得埋藏的許多文物露出地面,易遭盜挖。重慶市文廣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幸軍說,規劃中位於消落帶範圍內的重點發掘面積不到總體文物埋藏面積的7%,因此,其保護面臨很大困難。此外,納入規劃的重點發掘項目也由於實際發掘面積超規和勞動力成本上漲而經費緊張,而且所搶救文物的後期整理修復也大多處於空缺狀態。

  湖北省文物局三峽及南水北調辦主任王風竹說,針對“後三峽”文物保護的新問題,目前,重慶及湖北已申請將三峽文物保護納入“後三峽”規劃,以加強對175米水位以上重點遺址的深入發掘保護,並對已發掘的文物進行更好的修復和研究。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