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和葛優同時代走紅的男演員也有不少,但他們沒能像葛優那樣發展成為跨時代的實力派。導致男演員可選的餘地不大,原因無非兩種,一種是這些男演員過於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或者是受限於非多元化的表演觀念,把自己關在了藝術的樊籠里;另一種便是無法適應變化突然加快的娛樂需求,無法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缺乏與觀眾打成一片的勇氣,久而久之被新一代演員所取代。
這幾年來突然釋放出龐大能量的電影市場,對影星的需求量也驟然增加,但受表演功底所限,新生代男演員無法挑起大梁,只能做做陪襯,以期老大哥們退役之後自己能填補空缺。除了葛優之外,沒有更多男演員可用,恐怕也是大陸電影男星交接班時期所出現的一個必然現象,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既然影壇出現“演員荒”,為何不早點“廣積糧”?
這恐怕要更多地從演員的培養機制上找原因,專業的電影院校,每年向娛樂圈輸送著大批一無生活體驗、二無真情實感的表演機器,選秀節目製造著只能供短期消費的話題明星,炒作點八卦還可以,真要演電影,一個個地“觸電”就死。像葛優、周星馳這樣的平民明星,一沒有發現渠道,二沒有表現空間,想批量誕生葛優式的演員,電影界還得開闊眼界,更多一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識。
沒有好演員,導演們也得負一定責任。演員是培養出來的,如果不大膽啟用年輕演員,給他們以當紅花的機會,如何能催生像萊昂納多這樣從偶像跨步進入實力派的挑大梁者?放棄一些對票房的在意,多擔起些有益電影產業長期發展的責任,這是大陸導演們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考慮的事情了。別等到三年之後、五年之後的賀歲檔,我們還只能在大銀幕上看一個葛優在幾部電影中來回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