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北京晨報》報道,“作”就像我不喜歡的“給力”“超”一樣,即便有孔武之力,即便有手起刀落的麻利,怎麼看也是個粗人。我不喜歡“給力”這個詞,不是因為它不“給力”,而是因為它的達意方式太直接、粗肆了,只有到底的力度,沒有妥帖的快感,好像“蘿蔔快了不洗泥”那麼著急,而這,恰恰是近年來詞語變化的大趨勢。
其實,我更不喜歡的還有“超”。“超”是個副詞,類似傳統上的“特別”、“非常”之意,大約是後兩個詞太過斯文含蓄了,影響表達者心急火燎的情緒發洩,所以用了“超”這麼個讀起來“短平快”但極沒節奏感的單字,類似的更有“巨火”、“超嗨”之類。
我最早聽到用“超”字來形容一種感覺,是張柏芝說自己的弟弟:“超喜歡看美女”。後來,張出了“艶照門”的事,我到沒覺得奇怪,至少不像阿嬌,需要接受文靜和放浪之間的反差,張柏芝的氣質和事件本身很合拍,在一定程度上是“表里如一”的,都帶了不管不顧的悍氣,一如她的用詞方法,懶得也不會在精致和華美中尋求最貼切的表達,索性將溢美之意全托給“超”這麼個愣詞……
三年前,和出版社的編輯閑聊,說到人們關心的健康問題,我突然想到了“上火”這件事,這應該是醫學概念中,民眾最容易參與也最有體驗的一個生病經歷,於是就寫了《不上火的生活》這本書,出乎意料的銷量讓我相信“上火”確實是當今頻發的事。所謂“火”,就是富餘出的能量,它的產生不獨身體之故,主要是心中欲望所致。所以,有個專家給了很高明的公式:欲望-實力=上火。意思是,當你的欲望超過你的實力時,你就要著急上火,二者的差距越大,火就越大,歸根結底,你上的火,就是被難填的欲望點燃的……這個“火”除了影響身體,還影響心緒,包括影響了我們表達時語句的地道和矜持,而後兩者,是經典詞語乃至作品產生的前提,它們要經得起推敲,值得把玩。
最近看一個朋友寫的春節隨筆,她說,春節可以“吃勤快的時候攢下的吃食,腐蝕勤快的時候攢下的乾淨”。“腐蝕”,多好的形容!好像真的看到一個忙過了春節年飯的婦人,在下午的陽光中委在沙發里,任由家中的散亂慢慢地從臥室擴展到客廳,而安逸伴隨其蔓延著……寫這文章的是個複旦才女,她的每篇小文中都會有讓人驚艶的句子,比如寫寶玉,“他卻免不了用一條汗巾去與琪官贈別,也不愧是大俗物,枉留了一段顔色斑駁的曖昧……”“顔色斑駁”、“曖昧”,中國象形字的功能在這兩個詞中被用到了極致,它們像素描一樣,有極具現場感的筆畫搭配,好像把那條汗巾的體溫和氣味都寫出來了……這樣的感覺如果換給張柏芝們(如果他們能有這種感覺),估計又會束手無策地逼出一個新詞吧。
以前張抗抗寫過一本小說叫《作女》,所謂“作”,就是無事生非的意思,“作女”就是不安分的,不斷折騰的女人。比之張最早的《淡淡的晨霧》,“作”字一出,我就開始推斷,張抗抗在對精美的堅守中,估計已經用完了最後的氣力……“作”就像我不喜歡的“給力”“超”一樣,不過是個身上只有短刀的矮腳莽夫,即便有孔武之力,即便有手起刀落的麻利,因為缺少長劍揮舞時的瀟灑和飄逸,怎麼看也是個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