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曉文給扮演百合的王梓桐說戲,這部同樣名為《百合》的電影將於三八婦女節上映。
|
中評社香港3月5日電/《北京日報》報道,“中國商業電影第一人”、“鬼才”導演,周曉文曾經的兩個標簽很不一般。他執導的《最後的瘋狂》、《瘋狂的代價》、《秦頌》轟動一時,每部都票房大賣;在商業電影最熱鬧的時候,他卻淡出電影圈15年; 重歸大銀幕,他將鏡頭對准了底層打工妹,拍攝了低成本文藝片《百合》;電影“明星人海戰術”盛行,他卻選用新人當女主角。本報記者前天獨家專訪周曉文,快人快語的他就想“在搞笑片泛濫的今天,要讓觀眾看到一部有誠意的電影”。
文藝片=專業相機:幹嗎永遠用傻瓜相機?
記者:過去您主要拍商業電影和電視劇,怎麼突然拍起現實題材電影?
周曉文:我這人做事計劃性不強,只是有感而發,什麼事打動我就去弄。《百合》的素材都是網上的真事。我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少女媽媽的報道和背後的辛酸故事,讓我很震驚。僅在珠三角一帶,很多女孩背井離鄉來到這里打工,但因年幼無知,交友不慎,最後出事了。這些社會問題覆蓋一大群人,我想為什麼沒有一部電影關注這些事呢。
劇本寫了3年,女主角百合就是我根據好多人的事合到一塊寫成的,想寫一個善良女孩的遭遇。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不喜歡對少女媽媽們說些什麼人生警鐘之類的話,她們現實中的遭遇權當作是命運的玩笑。我希望電影不是俯視她們,至少能夠平視。
記者:《百合》是一部“少女媽媽”題材作品,講述打工少女百合在懷孕之後,未婚夫失蹤,她艱難地選擇生存下去的故事。這類影片的市場風險很大,您不擔心嗎?
周曉文:市場風險是很大,但我覺得要有人做這事吧。銀幕上不能都是打情罵俏、粉拳玉腿,不能總是胳肢觀眾發笑。都是這樣的電影,就奇怪了。我承認我有一點責任感,就是電影工作者的良心,很樸素的東西。
可能我過去拍商業片,是中國娛樂片第一撥兒弄潮兒,也賺了錢,但是今天的電影形勢跟那時不一樣,現在商業化突飛猛進。好比傻瓜相機和專業相機,比較多的人喜歡用傻瓜相機。電影也是這樣,《百合》等於讓觀眾用一回需要調焦的專業相機。我覺得這樣挺好啊,幹嗎永遠用傻瓜相機?我不認為觀眾連用一次專業相機的興趣都沒有。我希望觀眾看完後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可能會有點心得,這就滿足了。
明星≠一定賺錢
不推新人,明星從哪兒來?
記者:現在導演都喜歡用一堆明星,您卻力推新人。
周曉文:明星都是從新人過來的,表演好、運氣好,才成為明星的。沒有人推新人,以後的明星從哪兒來?這次是老人帶新人,呂麗萍帶著新人王梓桐演戲。我不反對用明星,我也用過不少明星。這次最重要的還是角色年齡問題,女主角要18歲左右,新人更合適。
我們用了三年工夫選演員,一撥接一撥,要清純本色的。說起來有點殘忍,三年前我挑上的還不錯的演員,等到真要開拍時,一看演員的年齡過了。王梓桐最後是由副導演帶來的,我一看覺得有點意思,她素面朝天,沒有化妝。電影里的百合要養一個孩子,沒錢買化妝品,角色要求演員不能化妝,否則跟角色不搭。
記者:用明星和用新人,拍攝起來有什麼不同?
周曉文:我跟很多明星有過合作,每個明星的性格不一樣,不好一概而論。大致上明星比較優秀,表演好、外形好,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比較強,拍起來比較省心。導演不用太幫著講戲,要是表演走偏了就幫著摟一下方向盤。新人缺少經驗,要多費心事先要幫她設計一下。不過,王梓桐的能力很強,她面對呂麗萍沒有絲毫的緊張、怯場,非常放鬆。她是江蘇人,而片中百合是一位陝西女孩,十天內她就迅速掌握了陝西方言,這種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她在片中要演一個媽媽,她演得很像小孩的媽,跟小孩建立感情,演戲收放自如。所以,我稱她是“第一新人”,不是說她在國內第一,而是說她是好演員、業務能力強。現在電影要上映了,外界對她有什麼評價,我不能掌控,大家去看就知道了。
記者:一般導演不敢用新人,您怎麼看商業片明星扎堆的現象?
周曉文:即使有的導演願意用新人,但投資老板也不會願意,所以導演用新人找投資比較困難。新人沒有強硬的背景或靠山很難被起用,有些新人憑借靠山上戲,但個人能力又不夠,還是演不好。現在人家拍商業片,要賺大錢,弄上十個明星都嫌不夠。但堆明星不一定賺錢,不見得就能拍出好電影。最重要的是電影的內容和實質,好電影到底是發自內心的,要有思想意義,能吸引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