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傳統書店的奶酪
對讀者和書商而言,網絡購書是真正看得見的實惠。但對已處於舉步維艱境地的實體書店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狼來了”。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加入了這一“狼群”,是否染指了書店好不容易守住的那塊“奶酪”?
劉廣漢表示,傳統書店依然是出版社的最大利潤的來源:“我們出版社與許多網店有合作,但每年網店的利潤只占了20%左右,80%還是依靠實體書店來實現的。 ”上海書城副總經理江利也提出,“全國各大出版社絕大部分的收入依然是靠實體書店而不是網店。 ”她認為,實體書店依然有著網絡難以比擬的優勢:“網絡書店的主要優勢是低價。但我們擁有他們不具備的體驗性。 ”據統計,如今有30%的讀者是在書店里找到自己想要買的書,依靠網絡搜索的只有2%左右。
對於現在不斷減少的實體書店,他們認為,除去自身經營問題,在上海、北京等地,更多的則是由於越來越貴的地價和房租導致的成本上升而關門。 “圖書的利潤很薄,越來越貴的房租地價卻使得書店都開不起,這與新技術的介入關係並不大。 ”
其實,在經歷了多年“與狼共舞”後,傳統書店也開始琢磨如何順應網絡大潮,利用自己的傳統優勢與網商抗衡,包括上海書店在內的很多實體書店紛紛涉足網絡銷售。一些業界人士認為,在網購風靡的今天,出版社和書店這麼做無非是一種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是新渠道的一種開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