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去年9月17日,中秋節前,北京全城大堵車。 |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美國《僑報》4月10日載文《北京城不該如此“貪大”》,摘要如下:
北京的媒體報道說,截至4月10日,該市機動車尾號限行管理措施已經實施3年半時間。這一從奧運會期間開始執行的臨時措施,有可能繼續“臨時”下去,甚至變成固定的規章制度。雖然從理論上算,每天兩個號碼的尾號不得上路,相當於每天停駛20%機動車,但最新數據顯示,北京機動車擁有量逼近490萬輛,預計年底前突破500萬輛,這表明,在機動車數量持續增長的壓力下,尾號限行效果將被“抹平”。
交通問題或許是北京這個超級都市諸多問題的集中體現。很少有城市會因為交通擁堵讓中央政府頭疼,以至於不得不出台極其苛刻的、成本極高的限制購車措施。但就像不斷湧入這個城市的人口一樣,汽車數量的增長可以被減緩,卻仍會不斷突破官方設定的控制線。其背後的原因,除了廣為詬病的規劃失敗,更源於北京自身城市定位的不清晰。
一個簡單的問題:美國最大的城市在哪?答案毫無疑問是紐約,首都華盛頓連前五名都排不上號。但同樣的問題放在中國,恐怕許多人要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猶豫一下。論管轄的面積,北京比上海大;論人口與經濟總量,上海大過北京;但論擁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優勢,上海不是北京的對手。上海一心一意要當經濟金融和航運中心,北京則什麼“中心”都想當,最後導致城市負荷過重,壓力陡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