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的老牌綜藝娛樂節目《快樂大本營》2006年改版後重新煥發活力,新創談話類節目《天天向上》將主持群、綜藝環節、觀眾參與等元素整合起來,獲得許多觀眾的青睞;浙江衛視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打造出了以《我愛記歌詞》為龍頭的系列群眾歌唱類節目群,其規模化的集群效應表現出較強的節目製作實力和效率;江蘇衛視則主打“幸福”品牌,《我的笑星我的台》、《周末不加班》、《誰敢來唱歌》等均獲得較高的社會關注度。關玲認為,在省級衛視的積極參與中,全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優勢資源日趨集中,呈現出大製作與產業化運營的特點。這種迅猛發展和激烈競爭,使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推陳出新成為一種常態。
創新意識匱乏——越“跟”越不像 警惕庸俗化傾向
高速發展的同時,問題隨之而來。
由於市場法則的影響和對收視率的盲目追捧,不少綜藝娛樂節目陷入了抄襲、聒噪、審醜的迷途之中。“在這些問題中,創新意識匱乏尤為嚴重, ‘克隆’現象已成為綜藝娛樂節目的致命傷。”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電視》雜誌高級編輯陳芳一針見血地指出,“近些年來,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生產, 幾乎都遵循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律:歐美韓日首創——港台移植——國內‘星火燎原’”。
陳芳認為,目前全國綜藝娛樂節目中的“婚戀熱”最能說明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省級電視台彼此模仿、複制的“婚戀”節目就達30種之多。仿來效去,只得其皮毛,未獲其精髓,結果越“跟”越不像,越“學”越走樣。
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張國濤表示,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剛起步的階段,學習借鑒港台和國外的一些節目樣式無可厚非,但一味模仿、不思創新,則只能走入死胡同。“借鑒不等於抄襲,結合國情進行‘本土化’改造,才能真正製作出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要求和中國觀眾收視要求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
“缺乏人文精神內涵,時有庸俗化傾向出現,也是電視綜藝節目必須警惕的問題。”電視藝術發展報告指出。有些文藝晚會追求超豪華製作,給人以形式大於內容之感;電視文學節目日漸萎縮;各類婚戀交友節目儘管帶來諸般人生態度的碰撞,卻出現矯揉造作甚至人為編造的成分,實有拿情感當娛樂搞笑之嫌。張國濤說:“綜藝娛樂節目就其特性而言,理應包含觀眾樂於接受的輕鬆與愉快,但娛樂性並不等於文化的缺失、道德的淪喪,更非趣味的低俗。綜藝娛樂節目必須注重堅守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擔當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