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9日電/《北京晨報》報道,一年一度的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本月底即將在哈爾濱開鑼。又到一年書展時,幾乎可以想見的,各地重頭的參展商來了,各路強大的名家陣容來了,各種數目繁多的新書來了,各項不乏創新的文化活動來了……每年的書展,總是紅火、熱鬧,信息量豐富得令人目不暇接。但若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徜徉其間,卻總覺除了如此的熱烈、龐大,關乎書籍應當傳達的東西,屬於真正讀一本書、了解一個作家思想的非浮表性的東西,少了點味道。
這些東西的傳達,總少不了靜下來的聆聽、品味,總離不開少一點急切、功利的目的。比如作家們的講座,能不能少一點“叫賣”,多一點真正的交流?業內人士曾向記者講述法蘭克福書展上的一個小花絮,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也許是耍了個小“花招”,先是傳出了因為感冒不能出席的消息,後竟出乎意料地來了。於是他與在預料他不能來卻仍守候在現場的人們相遇了,大家猜他是想躲躲熱鬧,而與真正了解、期待他的讀者更深入地說說話。
這也讓筆者想起香港書展上一場場名家高質量的講座,那種靜聽和學習的氛圍,更多與智慧、啟發心靈相關,而不是簡單的賣書、吸引眼球。書展固然是展示書、展現人、倡導閱讀,但還需展示思想,更需展示屬於讀書本身的一種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