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隨機調查的20名市民中,只有5名50歲以上的市民表示準備自己包粽子過端午節。15名不打算包粽子的市民中,10人表示自己不包,準備到父母家吃。剩餘人表示,粽子什麼時候想吃就可以買,沒有必要非得過節時才吃,過節時可以象徵性地買點兒。
“包粽子工藝非常講究,本身也是個力氣活,幹起來非常累,因此年輕人很少願意學。”一位在某小區門口擺攤賣粽子的王大媽告訴記者,她自己的包粽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包粽子可是件技術活,不同的粽子,包起來也各有千秋。王大媽本來想把技術傳給她的兒女們,可是兒女們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學她的技術。現在過端午節已經很少有人包粽子了,王大媽希望她的包粽手藝不要失傳。
鄭州某高校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羅教授認為,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捧西方的“洋節日”,而我國傳統的民族節日被逐漸冷落。這說明我們對自己傳統的節日保護得不夠,宣傳得不夠,尤其是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繼承和弘揚得不夠。
“特別是現在的未成年人,很多不知道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就很難激發起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包粽子其實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節目,本身也是一項充滿樂趣的勞動。儘管隨著家務勞動的社會化,人們花在製作食品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其中的樂趣也在淡化,但傳統節日的樂趣要靠每個人去感受,否則這些節日會慢慢變味,會像傳統老手藝一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