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製作:先拷貝好才能有自己的創造
記者數了數,截至目前,全劇“見縫插針”地透出中國元素的地方,大概有這麼幾處:沈小岑扮演的“譚雅”說過幾句俏皮的上海話,如“儂搞啥”(巡演北京、廣州時會改成當地方言);影子扮演的“唐娜”等講的流行詞如“傷不起”、“可以的”;原名pepper的一個角色沒有按慣例沿用英文名,而是根據這個單詞的英義意譯為“辣仔”,“辣仔”的某段舞蹈動作裡甚至穿插了中國的“扭秧歌”。
幾乎“百分之百”的拷貝中,這些是製作方為容納本土特色留出的一點零頭。求同還是求異,當然是先求同。“先拷貝好了才能有我們自己的創造。”作為中方製作,亞洲聯創公司的理念十分清晰,在拷貝中學習,在拷貝中發現和培養自己的團隊。觀眾的一些期待,恐怕要稍微等等。
讓大寧劇院工作人員議論的是,每次排練,導演都會為演員們準備紅酒、高跟鞋和冰袋。紅酒用來放鬆心情,以歡樂微醺的情緒進入那個希臘小島的陽光海岸;高跟鞋用來訓練形體;而冰袋用來對付扭傷。在排練廳的墻上,還貼著好幾張希臘愛琴海和聖島的照片。
前期預演也暴露了中國音樂劇人才的一些“弱”項:“近些年我們的音樂劇系培養了不少專業人才,但還缺少職業人才。這才幾天的預演,已經有演員拉傷肌肉,還有人不慎扭傷了腳,好幾位演員的身體發出了警告信號。”
“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本土化的步伐會繼續下去,遠景是打造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接下來我們會製作《貓》的中文版,目前版權已經談好,即將開始選角。”記者探班間隙,亞洲聯創公司透露了這條消息。他們在興奮的同時也夾雜著忐忑:“《貓》的選角,只怕會更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