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說去都是些老橋段。比如有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48%,這個數字說明,我國的“營養盲”比文盲多得多。但我從不認為,對馬悅淩頂禮膜拜的粉絲就一定是“愚蠢的”、“不懂科學的”人。事實上,“他們”可能比“我們”更懂得蘋果皮的若干吃法,比“我們”更知道穴位經絡理論——但為什麼,“他們”上了馬悅淩的“船”?道理無非有三:一是在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裡,“養生”是個很奢侈的高級階段,不屬於醫療衛生關注的範疇,“大道不暢、小道飛揚”,世界自有世界的虧補術。
二是總有很多問題是現代科學或體制無法解決的,絕症、頑疾……但沒有人會自願等死,與其說他們需要的是“固元膏”,不如說需要的是“心靈給養”,而馬悅淩們顯然很擅長這一套;三是在一個底線漸次淪喪的年代,欺詐從不會是欺詐者的墓志銘,達芬奇家具說明了這個道理,郭美美的驕狂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馬悅淩倒在“非法行醫”而不是倒在“欺詐罪”的事實,同樣說明了這個悲愴的道理。
騙子的市場,是被騙的人打造出來的。這話雖然不動聽,卻是不爭的事實。遺憾的是,我們的公權未必善於事後“打擊”,卻也從不善於事先發掘這個“市場”。這不僅給無數悲劇提供了空間,也讓很多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長期“荒草一片”。
馬悅淩倒下了,親,你真的興高采烈嗎?其實我們都是馬悅淩的“土壤”,“土質”不改良,張悟本或者馬悅淩,只是過客,不是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