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棗木杠子”沉寂多年。1982年至1988年當地政府又兩次重新挖掘、整理這一古老的地方小調。“棗木杠子亂彈”重新煥發光彩,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獨特幫手。藝人們在整理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創作了《喜迎十六大》、《“三個代表”放光芒》、《兩親家誇大王》、《婚育新風進萬家》等數十個優秀曲目,廣受四村鄉鄰歡迎。其中,《近親早婚十不全》曾代表東營市參加會演並獲獎。“竹板響徹新天地,殘聯工作創新意。弱勢群體有志氣,都是人民的好子弟……”這篇“棗木杠子新唱”《殘聯新風》多次在各村巡回演出,給殘疾人以很大鼓舞。可以說,“棗木杠子”舊瓶裝新酒,老樹生新枝。
很多老藝人又放開了他們“生銹”多年的歌喉,許多後學者也加入進來。大王西村61歲的杜新蘭老人可以說是“如痴如醉”。“俺不識字,但學了這個小調,可真長見識。剛學那陣子可迷了,燒火做飯時嘟囔著唱,走在路上嘟囔著唱,睡覺醒來也嘟囔著唱。每天晚上,俺們十幾個人就聚在李雲太家裡有唱有跳的,心裡可舒坦了!”現在,杜新蘭老人能演能唱,已經是“棗木杠子亂彈”的文藝骨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