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4日電/《人民日報》報道,德國著名思想家席勒曾說:藝術應產生一種“中和心境”,藝術的美能“為社會帶來和諧”。影視藝術作為現代社會影響力最大、最廣泛、最直接、最容易深入人們心靈的藝術門類,其對現實社會的關照更是當今文化傳播中最有效的手段和形式。因此,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凶殺、火拼、血腥、冷漠、殘暴的影像氛圍裡,我們當如何去思考和應對現實社會的種種悲喜;如何去判斷我們行為的正與邪、善與惡、美與醜;如何能夠處變不驚地理性起來、平和起來、包容起來呢?
營造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文環境,最終實現人的內心的和諧,是千百年來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民族魂魄。影視藝術的特殊傳播形式,在渲染、表現、教化、引導甚至示範社會心態中,傳承這種民族理念和民族精神,有著比其他文藝形式更緊迫、更繁重、更直接、更立竿見影的社會和歷史責任。
當下,我們有些影視工作者對這種社會和歷史責任的缺位、規避和逃避,使其作品喪失了價值判斷:一味追市場、追眼球、追票房,熒屏上渲染的血腥和暴力愈演愈烈。反觀現實中的藥家鑫案等一起起犯罪慘案,深究其原因,除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社會轉型、利益轉接、階層轉化等引發社會觀念的裂變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化土壤陷於愈來愈頻繁和極端的暴力影像中。
影視藝術,不僅反映著過去的現實,更重要的是創造著現在的現實,並讓身處影像包圍之中的人們深信不疑。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的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在18世紀中葉就指出:“我們生活在新奇的時代,處於奇異的對比之中,一方面原因是大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可笑的盲從。”在17、18世紀,作為公眾景觀的行刑場面一度成為歐洲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大儀式。但今天,對這種暴力行為合法進行觀賞的就是影視。如果影視作品極力通過影像對暴力場景的還原、殘忍行為的放大、殘暴性情的渲染,就會使得暴力更加具有感官刺激和行為引導,顛覆社會評判中社會道德和良知的勸勉,從而影響整個社會心態的穩定和理性社會的構建。
抑惡揚善、安慰心靈、營造和諧、超越生命,讓每個人的心靈寬大和敞亮起來,這是文藝工作者尤其是影視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淨化熒屏,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