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何必糾結於簡稱 朝鄂暮楚還是杜絕微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2 09:04:37  


  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錢江晚報》報道,湖北人可能覺得這個“鄂”字不太好聽,10月9日的湖北日報率先稱“鄂商”將改名為“楚商”。而同日長江日報有報道稱,“湖北簡稱鄂,還是楚?”省委省政府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透露,將組織對上述課題的研究。

  依照這一態勢,城頭變換大王旗似乎箭在弦上。“楚”即將卷土重來,“鄂”字面臨城門失火。楚國中興,最高興的當是屈原莫屬。只可惜,大夢醒來,楚天猶在,端午節已被韓國人成功申遺,屈夫子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當然湖北方面對於歷史遺產和地名保護的猛然覺醒也值得肯定。也許是端午節旁落鄰邦刺痛了楚國後裔,湖北力圖通過改名進而為自己正名。據我所知,韓國多個地名,如漢江、襄陽,漢陽、丹陽、江陵等,都與中國湖北楚地名同名。六百多年來的堅守,很多國際人士把這些地名都當成了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早先湖北力排眾議把襄樊改回襄陽屬於尊重歷史的舉動。

  但是,如今把鄂一定要改為楚則有些牽強。歷史上,楚地千里,地理版圖變遷多次,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如今,湖北將“楚國”完全納入自己的版圖,有“搶注”的嫌疑,也很難博得湖南重慶等地的認同。可謂名不同,實也不符。相較而言,“鄂”字更加準確。宋代以後即有湖北路湖北道,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如果一定要脫下“鄂”——這身歷史賦予湖北的戎裝,一定要套上“楚”這件大褂,恐怕不太合身,也戲謔了歷史事實。

  鄂與楚之爭,體現了很多地方史地觀的混亂,這也是當下各地改名衝動越演越烈的根本原因所在。如石家莊力爭改成正定,新鄭改軒轅,仁懷改茅台,新晃和水城爭夜郎,河南某地要改“老子縣”。複古和創新異彩紛呈,這裡面的混亂和不知所措讓人不知故鄉在何方。史地學家陳訓慈早就告誡,無歷史則失源流,無地理則亡背景,而人生並將失去意義。

  對於地名科學的研究,我們走過不少彎路。面對當下功利主義盛行的改地名風潮更需謹言慎行。當改須改,不當改不能瞎折騰。各地必須沿著人文歷史和地理科學這兩條脈絡仔細思量。“朝鄂暮楚”式的活塞運動還是杜絕為妙。如果真有心重新扛起“楚國夢”的大旗,何不多練內功,在發揚壯大楚文化上擔當旗手?否則即使被封了楚霸王的名頭,又能如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