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7日電/環球網編譯俄羅斯軍工新聞網文章,原題:中國與俄羅斯軍事合作:現實與前景 10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一份名為《中俄在能源和安全領域的關係:信任、失望、不確定性》的報告。
在談到中俄軍事政治合作發展前景時,外國專家列出四個方向。一是兩國軍隊將繼續參加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從2005年起開始舉行的名為“和平使命”的聯合軍演。二是確定兩國在上合組織成員國軍事合作的地位。此前,以中俄兩國軍事外交官為主導制定的有關防止在外層空間部署和使用武器的條約獲得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認可。而這一文件引起美國的不滿。
中俄軍事政治合作的第三個方向是維護上合組織成員國間邊境地區局勢的穩定。兩國都不希望阿富汗的動蕩局勢擴散到中亞國家。吸收中國參與保障中亞安全毫無疑問將增強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而俄一直將中亞地區視為自己的國家利益區。研究所專家認為,中俄潛在的反美同盟無力幫助俄羅斯保持自己在中亞的影響力。但俄可以通過建立歐亞聯盟的方式實現與中亞國家緊密的一體化。
第四個實際上就是軍事技術合作。研究所專家認為,中國將在生產戰機、潛艇和水面艦只上與其他夥伴合作,還對購買遠程飛機、運輸機、加油機及海基導彈系統感興趣。中國軍工綜合體最弱的環節是發動機製造業。在這一領域中國主要依靠俄羅斯。中國與俄羅斯軍事技術合作不僅包括購買現成的俄羅斯武器,而且還包括購買武器系統的配套設備,並根據俄方許可在中國境內生產。
專家指出,俄軍工綜合體代表擔心中國可能仿制俄羅斯技術裝備並非毫無根據,但這種擔心無助於解決問題。俄羅斯必須尋求加深兩國企業間的合作,而不應對中國實施隔離政策。中國仍將購買俄羅斯新型武器裝備。專家認為,向中國增加出售現成的武器裝備對俄羅斯來說是盲目和目光短淺的行為,俄羅斯應當向中國發放許可證,讓中國自己生產。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特別指出這樣一個事實,目前中俄戰略合作在國際政治中具有很大影響力。兩國在軍事技術領域鞏固戰略夥伴關係的潛力是巨大的,只要俄政府和軍工企業採取合理政策,一定會在與中方的合作中獲得巨大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