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9日電/深圳特區報刊載作者閻晶明的文章:當代中國文學發展到今天,遇到很多機遇,也接受著各種挑戰。很多東西在消解著文學的力量,特別是文學在社會公眾中的影響力。然而,人們逐漸意識到,許多我們擔心的挑戰性因素,正在變成文學生長的積極資源和擴大傳播的新鮮渠道。文化的市場化運作,電影、電視劇的興盛,網絡的普及,所有這些既是對文學特殊地位的動搖因素,被專業的文學人士為之擔憂的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又為文學創造了拓展的空間,甚至帶來了從前的文學不可能得到的利益和知名度。茅盾文學獎的所有獲獎作品中,一半以上被改編成影視劇或舞台劇目,暢銷的長篇小說為創作者帶來了令人稱奇的回報。
不管“作家富豪榜”可信度如何,那些排名和數字足以超出常人想象。網絡空間無論怎樣無限延伸,文字仍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交流載體,網絡文學因此具有了天然的優勢。網絡文學作品一旦在網上成名,落地成為紙質出版物,照樣獲得大量讀者。被改變的是文學的格局,分化的是作家隊伍的構成。現在,作家成長的路徑改變了,你無法知道哪一天會從哪裡冒出一個文學的奇跡。傳統的文學報刊仍然是作家們離不開的園地,但才華迸發的領域太多了。一個作家很難因為一部甚至一篇的題材、主題或風格聲名遠揚,成為“著名作家”更難了,但許多事實證明,只要有文學的才華和天賦,證明自己的機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人們不必擔心文學的消亡和衰落,而主要討論什麼樣的文學更加純粹,純粹與不純粹究竟有哪些好與不好。還有,就是討論什麼樣的文學可以代表中國,可以拿得到世界上讓人分享,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文學應當具備哪些內質。
說不清楚從何時開始,人們議論中國文學與諾貝爾文學獎這個話題。似乎是一個標準,一個猜測,一個標誌。當然,這種議論也被人不以為然。但不管怎麼說,中國文學正前所未有地與外面的世界發生著越來越深的關聯。中華文化走出去,文學應當先行,文學應當是基石,如果一國之文學不能以經典的姿態讓世界承認,一國之藝術的魅力就無法讓不同國家與民族的人真正接受與承認,一個民族的智慧與精神就很難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