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如果把意欲“重建”圓明園的資金用在陳先唐這樣的為國家做出貢獻者的身上,無疑是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
但是,“重建派”的有關專家等人士,似乎看不到這些不幸的社會現實,或者覺得“重建”圓明園的意義遠遠大於養老、醫療、教育、保障性住房等的意義。
是的,包括劉陽先生等在內的“重建派”代表,認為“重建”所需資金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未必一定是國家財政的投入,也不占用養老、教育、醫療和保障性住房等的經費。此種言論,猛地一聽似乎有道理,但其實稍加思考,就會發現原來不是那麼一回事。人所共知,在一定的時期,社會財富是恒定的,如果甲拿走本不屬於自身的,那麼就意味著乙丙可能惟有少拿,而丁等索性就沒有可以拿的了。正因如此,故而任何社會都注重社會財富分配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共有10個成員,如果分配家裡的10個蘋果,通常就是一人一個,但如果有人多吃半個,或者多吃一個,那麼定然會有人少吃或者吃不到。
換言之,如果把一大筆社會財富用於“重建”圓明園,那麼就意味著陳先唐這樣的老獸醫或許只能飽受饑寒和病痛的折磨了。反之,中國社會像陳先唐老獸醫這樣的不幸者將會變少,甚至徹底沒了。
其實,所謂養老、教育、醫療和保障性住房等的經費,也是人為分配的結果。即這些經費,完全可以多點,而如果把社會財富的一部分用於“重建”圓明園,那麼其它經費必然會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