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歷經數10年的發展,一方面眾口難調,另一方面央視春晚力圖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個群體,結果只能是愈發中規中矩,缺少特色。多年來,無數文化人士大力疾呼改革央視春晚,然而,喊口號容易,真正付諸實踐卻難上加難。如,同日漸勢微的現實“相映成趣”的是,數年來,春晚上的相聲始終讓人提不起精神,更多時候,為圖一團所謂的喜慶,一群人大呼隆地海侃一通,熱鬧之外不知所以。
也可以說,正是央視春晚自身的不給力,迫使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得不做出非常艱難的決定。也正是對觀眾資源的長久垂涎,地方衛視始終無法按捺住摒棄傳統的衝動。至少從收視率和廣告收益的經濟角度看,這樣的選擇極具可行性。
拋開地方衛視對除夕時段的虎視,真正應引起重視乃至反思的或是,央視春晚到底承載的是象徵意義還是文化意義?如果是象徵,那麼央視春晚地位自然不可撼動,也儘管沿舊路走下去,任由觀眾愛看不看。如果是文化意義居上,那意味著沒必要糾結於置於春晚二字前面的究竟是央視還是其他衛視。很難說到底應不應該辦春晚,僅從文化角度看,一枝獨秀不是春,缺乏緊迫感危機感的央視春晚,確實看不到有多少改革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