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會後,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情高漲,但2011年這些“冷”思考告訴我們--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任重道遠,文化產業在快速發展中,要保持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記者 張玉玲)
鏈接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中國文化建設描繪了宏偉藍圖。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自信,最重要的應體現為對中國文化根的尊重與揚棄、對中國文化魂的堅守和創新、對外國文化的包容和借鑒。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如果說發展文化事業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起到引領作用,那麼文化產業這一目標的實現,將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起到基礎作用。“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並達到2016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中國尚有很大發展空間。被壓抑的民眾文化消費需求需要得到充分釋放,這是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基本依據。“十二五”時期,這個巨大的文化消費落差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近乎無限的想象空間。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蘇志武: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表明“十二五”時期是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現在,人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與之相比,我國文化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高,文化產業的經濟貢獻還有待提高。這就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文化建設的力度,加快文化發展的步伐,更好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動文化的傳承創新。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新形勢,現在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最佳時機。文化產業由於能源、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這樣的特點,理所當然會成為轉變發展方式最理想選擇,因而文化發展的大好時機到了。“十二五”規劃提出,建立促進消費的長效體制機制,現在我們居民消費當中文化消費很少,我們可以預見隨著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文化消費的比重會越來越重,這無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佳時機之一。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齊勇鋒:從2003年6月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以來的近5年間,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事業文化單位依法運行”的改革目標,推動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文化市場,如何使文化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把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巨大的文化財富,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產力的發展規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行持續的改革和探索,為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