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包括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還不屬於文字。多個符號成行排列,才具有文字的判斷價值。鄒平縣丁公遺址出土的11個陶文符號,就具有這種判斷價值了。
1991年,鄒平縣“丁公遺址”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1992年12月29日,山東省文物局和山東大學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出土於鄒平縣丁公村的刻字陶片,經國內著名考古與古文字專家鑒定,確認為中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陶書。這一發現比以前所公認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早800年,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1400年提前到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
丁公遺址出土了各類文物標本5000餘件,其中1991年發現一件刻有11個文字的龍山文化陶片。
我從網上搜索到了這塊殘缺陶片的照片。陶片灰色,長約五六厘米,寬約3厘米多,上面刻著11個字,分5行排列。右起一行為3個字,其餘4行每行均為2個字。刻文筆畫流暢,獨立成字,刻寫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規則,已經脫離了符號和圖畫的階段。它恍如無主題音樂,在似與不似間,在朦朦朧朧間,平添了一份神秘感,讓人心旌搖曳,情不自禁。
有專家找出了丁公陶文的排列規律:從右至左,自上而下,與後世的書寫款式相合;從每個字的形體結構看,除了右二竪行上第一個字具有明顯的動物形狀之外,其餘均不能確定。可以確信,丁公陶文並非圖畫。丁公陶文的結構布局排列有序,開後世漢字書寫款式之先河。其形體結構,層次分明,完全符合文字結構的體式和規律。田昌五先生建議將丁公遺址出土的、由成組文字組成的陶文,稱之為“陶書”,以與單個陶文相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