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紹忠 寧蔭堂 |
中評社香港3月16日電/大眾日報報道,1999年8月下旬,陰雲半月不開,秋雨連綿不斷。章丘埠村鎮西鵝莊村民李應順宅院中南屋西山墻日夜漏雨,磚瓦下的土坯墻經過滲水的連續浸泡,開始坍塌。李應順搬來木梯朝墻裡一瞧,頓時驚異萬狀。原來,山墻竟是一道雙層夾壁墻,墻中堆積著山丘似的一堆跟書本一般大小的木板。取出一塊細看,竟然是古代印書的木質雕版。
李氏家族如獲至寶,又驚又喜,全家開始夜忙晝歇,一直搬運了半月,家中西北角的二層閣樓被這些雕版足足占了一間半屋的空間。經過辨認這原是李氏先族李廷棨和他兒女親家馬國翰的遺物。李應順是李廷棨的第五世族孫。
李廷棨(1789年-1849年),字戟門,章丘埠村鎮西鵝莊人。清末著名學者、藏書家。他自幼聰慧超人,品學兼優,被選為章丘師資最優、規模最大的綉江學院為學子。21歲考中秀才,繼承父業,以教書為生。兩年後,又充拔為“貢生”。道光九年(1829年),李廷棨以三甲十四名的成績金榜題名,考中進士,先後在河北新縣出任縣令。他為官清廉正直、心系黎民百姓,此後便開始了由北向南的仕途生涯。同時,也陸續展開了著述和雕版印刷的工作。
馬國翰(1793年—1857年),字詞溪,原籍章丘聖井大柳樹村人,清代古籍輯佚家、藏書家。他13歲考中秀才,在故鄉教書育才解惑釋疑二十一載,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三甲六十七名考中進士,先後任陝西洛川、石泉、涇陽縣令。由於為官自律、待人誠懇、辦事精幹,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晉升為陝西隴州知州。一生著述頗豐,有《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詩集》、《文選擬題詩》、《竹如意》等近十部,並傾注畢生心血致力於雕版印刷工藝。
馬國翰早年就痛惜珍貴古籍的散失,決心做一番大規模的輯佚工作。古書輯佚,就是把已經散亡的古書,從現有著作的注釋和引文中,從有關文獻保留的只言片語中剔出來,加以考證,去偽存真,匯撰起來,盡可能恢復古書的原貌,是一項十分艱苦細致的工作。從前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抄寫速度慢,古書輯佚的工程量相當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