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告訴記者,飯館生意最好的時候是1993年到1995年。那時每天都有很多旅遊的車在達阪城停留。“吃飯的,買大豆的,雖然沒有長辮子的姑娘可看,但來的人還是很多。”
但這一切都隨著1995年吐烏大高等級公路的動工而改變。起初,公路部門曾計劃讓這條公路與達阪城結伴而行,但由於多方面原因,最終達阪城失去了這一發展良機。
1998年,吐烏大高等級公路開通,不但繞過了達阪城,甚至連路口都沒有留下,曾因“馬路經濟”而富足的達阪城一下變成了“戈壁孤島”。
從吐烏大高等級公路達阪城進出口剛拐進來,馬路邊一個破敗的小院,是達阪城曾經一度輝煌的“馬路經濟”走向衰落的另一個見證。
據王洛賓研究專家、達阪城區政府文化顧問劉書環介紹,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由一家企業投資建設的王洛賓紀念館。該紀念館雖然規模小,內容也並不豐富,但當時過往的遊客都會到這裡看一看,人氣很旺。
在失去了“馬路經濟”的支撐,又沒能利用好王洛賓音樂文化的情況下,達阪城一下子失去了吸引力。尤其是文化旅遊,缺失了核心、缺失了靈魂。
在相鄰的烏魯木齊縣旅遊業風生水起的對比下,達阪城的旅遊經濟也顯得日漸蕭條。達阪城曾一度力推的白水澗古鎮景點,最近兩年甚至到了一年到頭鮮有人光顧的境地。
蓄力
十年發展漸入良性循環
回望達阪城歷年的發展,尤其是建區十年來走過的路,不難發現當地所做出的努力:推介王洛賓文化招商項目、大力發展風電產業、發展設施農業增加農牧民收入、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但作為烏魯木齊最年輕的城區,達阪城區經濟發展起步晚,實力也就弱。
達阪城這十年埋頭發展經濟,立足生態大搞綠園工程,被看做是為今後更好更快發展、為真正打響王洛賓音樂文化品牌蓄力。
“達阪城區人少,財政負擔輕。通過十年的發展,我們的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馬耀霞說,達阪城區利用經濟發展的成果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現在已漸漸進入了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良性循環。
更為重要的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給達阪城發展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