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拓片的收藏與鑒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2 09:24:34  


 
  傳世拓片以碑帖為主,兼雜吉金、摩崖、墓志、造像等,數量稀少的是磚瓦拓片。秦磚漢瓦之所以珍貴,主要原因是上面有許多當時人們所不了解的圖案。清代的文人大多注重文字學研究,而避開漢畫不談,因文字能夠"正經補史",除容易上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漢畫所表現的靈異圖案多不了解,若傳後世,恐留笑柄。所以,清以前的漢畫拓片傳世極少。民國以後,隨著考古學的興起,孫文青等先生開始嘗試性地闡釋漢畫,其中的許多內容被人們逐漸了解。魯迅先生認為:漢畫最能代表中華精神,是中國5000年文化的精髓,是前人留給後人的一筆巨大財富。並開始大量收藏漢畫,準備結集出版,可惜先生英年早逝。
 
  解放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金石這門曾經光芒耀目的學科,幾近滅絕。台灣的一位拓片收藏家曾對我說:"因為紙黑,連廢品收購站都不要,許多拓片都被當作鞭炮用紙聽響了......"文革期間,北京的西單商場和王府井東風市場,共征集了1200張拓片銷售,被北京的碑帖藏家孟憲章先生以46元的價格全部收購。改革開放後,孟老從中挑出800件捐給了故宮博物院。孟老也成為了行內公認的藏拓大家。
 
  隨著黃賓虹、陳直、吳湖帆、祝嘉、朱家溍、啟功等老一代金石家的謝世,存世的金石鑒藏家寥若晨星。近10年,文物政策逐步放開,重提金石傳統也應是順應時勢之舉,"保存金石"從保存為主的主題逐漸轉向保存與研究為主,又從保存實物為主的主題逐漸轉向保存古代金石技藝傳統為主。拓片跋題不只是簡單的毛筆記錄,還包括書法家的書寫風格、與所跋拓片的藝術統一性、拓片構圖的位置經營等等。吉林叢文俊、湖北金伯興、濟南賴飛、蘇州華人德、上海童晏方、唐存才、北京王鏞、王友誼、蘇士澍等先生都在進行跋題方面的嘗試。
 
  金石學在民間逐漸復甦,北京路東之第一個成立了民間金石博物館——古陶文明博物館,百年西泠最先發起了以"金石永年"為主題的金石拓片精品展,青島張新寬舉辦了首屆漢磚藝術節,並推出500件名家跋拓作品在青島博物館展出,西安成立了民間磚瓦博物館,隨後又成功舉辦了名家跋拓展,紹興博物館舉辦了首屆"古甓新輝"名家跋拓邀請展。上海朵雲軒拍賣行首次把當代金石家的跋拓作為拍品上拍,並拍出了很好的價位。淄博王也的齊國瓦當博物館即將開館,還有民間的河南金石研究會、山東金石研究會、河北金石研究會、浙江的永和甓社等也都在籌備中。歌德拍賣公司把名家跋拓作為專項金石內容進行專場拍賣,具有超強的膽識和前瞻性。

  (來源:99藝術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