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1日電/藝術資本化,指藝術市場被大量資本衝擊 ,或資本從藝術市場中獲取高額利潤的過程。因投資資本的湧入,又衍生出了“藝術品金融化”的概念,這是將藝術投資當作金融理財的商品之一。數年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由藏家群體主導,購買的力量以“老錢” 為主 ,市場相對穩定。
但近兩年,大量的“新錢”湧入了藝術市場,造成了驚人的資本化浪潮。其中有一些現象值得關注:
現象一: 宏觀調控等政策環境影響
為何“新錢”會這樣大量進來?原因很多:1.是金融風暴後,人們開始產生必須多元置產的憂慮,於是把藝術品當作投資的另一渠道。2.因為對人民幣升值與通膨的預期心理,人們擔憂手中貨幣的價值,藝術品成為避險選擇。3. “限購令”出,房市蕭條,股市落寞,資本無處可去,全湧向蓄勢待發的藝術市場 。2010年 中國藝術拍賣市場成交近572億,位列世界第一。光2011年春拍成交額就又翻了一倍,達428億之多。流動性資金從股市和房地產大量流向藝術品市場, 造成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量價齊升 。
現象二: 新買家主導,舊藏家失色
本來中國真正意義的藏家就微乎其微,如今,收藏變成投資,買藝術品和煤老板買樓沒有區別。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的藏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傳統收藏群體加速衰減,注重投資效益的群體越來越龐大,已不再是行家與藏家的市場。 新的財富階層把行家給擠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貨全賣掉了,也就出局了。因此,眾多的天價紀錄與傳統藏家沒關係,資本和熱錢成為市場主角。藝術市場語境被重構,“投資”成了常見表述,“財富階層”成為拍賣主角。人們開始用金融市場的邏輯體系看待藝術品,開始知道藝術投資可以作為資產配置的選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