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深圳特區報》報道,文博會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廣泛追捧。在它們的展位前,聚集了不少饒有興趣的採購商與市民。這一切均在意料之中。隨著近幾年收藏的走俏,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如端硯、香雲紗、紫砂茶壺、茅龍筆等,都集聚了大批“粉絲”。以往“藏在深閨”的傳統工藝,不少已經名揚海外。
看到傳統工藝如此受歡迎,當然是高興的事。但又聞,某些工藝品的價格短短幾年間飆升了幾十倍、數百倍。乍一看,似乎是獲得了市場肯定;但仔細尋思卻絕非好事。先看看誰是賣家——之所以如此標價,說明市場中存在“推手”,正不遺餘力地推高價格。比如價格達五六位數人民幣的工藝品,儘管的確存在物有所值的精品,但恐怕不少都是價格虛高。再看看誰是買家——或許有執著的愛好者,但更可能是希望轉手再賺的“炒家”。如此一來,工藝品交易有可能變成“擊鼓傳花”的遊戲,誰都希望轉手下一位時能賺上一筆。
收藏品市場形成時間不長,在定價、交易方面都很不規範。市場不規範,自然導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以次充好等現象。如今,收藏品市場遇到興盛期,傳統工藝品受人追捧,自然值得欣喜;而市場一旦失範,演變成“推手”與“炒家”的遊戲,真正的收藏愛好者恐怕望而卻步。這樣的話,工藝品的“天價”交易將變成一場災難。
工藝品拍賣,不是賣得越貴越好。工藝品交易也必須遵守市場規律。促進工藝品市場的成熟發育,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價格不能背離供求關係。只有依托於講誠信、守規範的市場,這些“遺產”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贏得發展的機會,甚至成為國際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