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場的各色醜聞也無一不因利益而起。天價西漢玉凳出自小作坊,故宮專家集體為假冒“金縷玉衣”打保票,徐悲鴻油畫精品竟是美院學生習作……高端藝術品收藏市場尚且陷阱重重,遑論仿品泛濫的民間收藏市場了。花幾百塊錢請所謂專家開具個鑒定證書,贋品便“驗明正身”,翻個數倍價格出手,甚至堂而皇之進入拍賣行交易。行賄者與貪腐者心照不宣,收藏變成洗錢。摻雜了過多經濟利益的當代收藏市場已經變成一潭深不見底的黑水。
借助全民收藏的狂熱氛圍,各地鑒寶類節目紛紛出爐,最多時超50個,良莠不齊。多數依然熱衷為藏品估價,渲染各色撿漏傳奇、暴富神話,沒能向觀眾嚴肅地指出“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如最近曝出來的河南某鑒寶欄目炒作“幹爹送寶”、美女當托的醜聞,足以讓我們憂慮某些鑒寶節目已經失去底線。有些專家在節目裡“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給自己藏品吆喝,也早不是新聞。如果媒體不能保持獨立清醒,與混亂的收藏市場勾結謀利,那就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前段時間,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加強對媒體有關文物節目的管理,提倡宣傳普及文物鑒賞知識類節目,限制文物估價類節目,禁止在節目中進行文物交易。
但願這是一個良好的轉機。雖然全民收藏變質為投機有著更為複雜的經濟社會原因,但通過媒體的合理引導,依然可以為此降降溫,讓更多的普通藏家能意識到投資風險,少做一夜暴富的迷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