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廖科莎 廣西南寧 學生
近日,為促進資源節約、推動中小學教材循環使用工作,國家發改委、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昨天針對相關價格問題發布通知,循環使用教材價格可在原有基礎上上浮20%。
筆者認為,在中小學推廣教材循環工程並非明智之舉。首先,作為低齡學生,在缺乏自控能力的發育階段,他們對書籍的耗損程度遠高於成年學生。造成損耗率高的原因有三點:生理仍處於發育階段,生理協調能力弱;心理處於發育階段,對事物價值判斷標準尚未健全;學生叛逆期明顯。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兒童破壞家中物品的幾率是成年人的好幾倍,這就與書籍耗損情況同根同源。其次,作為青年學生,面對升學壓力,教材耗損必定提升。尤其是高考學子,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本使用率甚至到達無以複加的程度。
相比之下,大學的教材浪費問題才值得深思。《中國近代史綱要》、《大學生思想道德與修養》《大學英語》等這些公共課課本備受冷落已經成為普遍事實。在大學校園的回收市場中各路教材琳琅滿目,從公共課本到專業教材,從文學賞析到考研資料,各種圖書應有盡有。其中許多教材標價高昂,售價低廉,保護嶄新,最後只落得個“幾元一斤”的悲慘待遇。看著大學教材如此歸宿,畢業生們深感可惜,卻又找不到有效途徑來避免教材浪費。
大學生教材浪費情況主要是幾大原因造成的:首先,授課老師頻換教材,教材使用不能承上啟下。其次,一部分教師根據自擬教案授課,學生學習依附教案而非課本。再次,大學缺少升學和畢業壓力,學生聽課質量下降,課本利用率降低。
高校應在在教材採購、分配以及最終處理上形成鏈條,健全教材使用機制,將會對建立節約型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克扣中小學生的教材使用,不是鼓勵教育的明確之舉。公用課本,不僅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安全感,更想學生投射出學習的“費便利”感,長此以往,不利於基礎教育向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推廣和延伸。政府應下重拳打造義務教育保障體系,成年學生應自覺承擔節約重責任。裝訂再精美,再昂貴的教材,都不如一本嶄新的,屬於自己的課本,讓學生具有歸屬感。
初入學堂的學生需要培養求學的樂趣,而不是過度擔憂求學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