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西安小吃能夠獲得熱議,這與每一道西安小吃背後都有一個或纏綿或悲壯的故事有關。”青年作家馬略詞先生說,“小吃是一部舌尖上的歷史,別看不起眼,能夠長久的保留下來,一定是濃縮著一個區域人們的智慧,記錄著一個區域人們的經歷,同時彰顯著一個區域的文化。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厚重同樣體現在這些小吃方面,鍋盔、水晶餅、泡饃……西安的小吃特點就是熱量大,解饞、解渴。”
至於當下這股詩說西安小吃的風氣,馬略詞認為,沒必要刻意用詩詞的規範去要求,因為大家的用意並不是賣弄自己的文學造詣,凡事都要保持一個客觀的心態,仔細想想有些語句還是能夠普及一點詩歌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解惑。
不過,詩人趙凱雲則不以為然,“沒錯,這僅僅是一種傳播方式,但絕對不值得鼓勵,因為這種嫁接久而久之會對詩歌本身造成傷害,會引導一部分青少年淡忘了詩歌的本意。”
採訪手記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對於食物並不是十分挑剔,但對於西安小吃我卻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尤其每每奔波在旅途當中,這種情感尤為真切。所以當詩歌版西安小吃在網絡上開始廣為流傳的時候,我給予了格外的關注。不要苛責這種嫁接和表述不夠準確,只需要明白這種傳播方式和西安小吃本身一樣都是智慧的結晶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