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片的公映,片中對於“血緣母親”與“代孕母親”的人倫角色探討也成為時下社會中的熱門話題。談到“代孕”,《母語》編劇王海平曾直言,這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需要積極引導。“代孕現象不是社會主流模式,只是局部現象,但折射了現代科技對傳統社會的衝擊,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上都帶來深層的衝擊。”他解釋,在電影里,通過代孕題材更重要的是揭示母愛,技術、地震災難並不能衝擊母愛,體現出來的是人性大愛。而在影片的主演秦嵐看來,“從懷胎十月到最後把孩子生下來,不論你是不是代孕母親,都是一個女孩變成一個女人的過程。而且代孕母親與孩子之間這種生命的延續,不是通過金錢、通過一紙代孕協議就可以完全抹殺掉的。”
“代孕者”的一次人倫迷失
“血緣母親”與“代孕母親”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母親”?在電影《母語》中,秦嵐、汪裴兩位“母親”的情感對比嚴肅而深沉——秦嵐飾演的代孕母親由於與孩子天然的血緣關係而對孩子漸漸產生感情;汪裴飾演的法律上的母親則由於“沒有經歷十月懷胎就有了孩子,人生仿佛殘缺了一角”。汪裴曾表示:“《母語》拍攝時,那個小演員還是個嬰兒,可能是因為我不會抱,所以一抱他就哭,但很奇怪,秦嵐一抱他就不哭了。那個情景當時就刺激到了我,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電影里方韵的心情,作為母親,她的愛得不到孩子的反饋,自己的孩子反而和別人更親近,那種感覺是非常痛苦的。”
而秦嵐卻認為,“代孕”給代孕者的傷害往往更加嚴重。“人本身是有感情的生物,對於自己身體中所孕育的生命,那種情感聯繫是天然的。但經歷懷胎十月的代孕者心理往往都清楚,自己的孩子最終不會叫自己一句媽媽的。這種生理與人倫的割裂,很容易就給代孕者造成內心的永久傷痛,然後迷失了自己。”因為出演了這樣一個另類的角色,秦嵐也呼籲社會給予“代孕媽媽”這一群體更多的關注:“我希望能通過這部電影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都來關注代孕行為,關注代孕母親。因為非法代孕手術是極不安全的,很可能給代孕母親及孩子的後天成長造成巨大的傷害,就像這部電影里,一個好端端的家庭最後變得妻離子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