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人民日報》報道,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當一個9歲男孩向女主持人表示,要做她男朋友時,節目現場的笑聲、掌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這讓我感到很不是滋味。當前,電視少兒節目成人化,已漸成風氣。原本稚氣的孩子,在舞台上不見一點童真童趣:從穿著到言談,再到表演的節目,莫不如此。然而,無論是主辦者還是觀眾,無論是參加節目的孩子還是孩子的父母,似乎沒有人提出異議。
任何事物都有其成長、發展的規律,人類的生命也一樣。少兒,是人生的初始階段,童趣正濃,他們就像那些還帶著露珠的小草,純淨得叫人憐愛。文藝工作者、媒體工作者,尤其觀眾覆蓋面廣的電視工作者,應該多創作、多播出適合少兒心理特征的作品,給他們的成長提供最合適的“養料”,而不是在節目中複制成人世界的思維與趣味,縮短孩子們的童年。
我們不是沒有適合少兒節目的內容素材:那些膾炙人口的童謠,那些生動有趣的益智遊戲,那些意境深邃的寓言故事,曾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兒童。然而,如今一些電視媒體為提高節目收視率,不惜把少兒節目成人化,讓稚氣未脫的孩子在台上搔首弄姿,談諸如情愛、婚戀的話題。這似乎在向人們傳遞一個信號:鼓勵用成人的情感方式、思維方式、娛樂方式去影響、去引導孩子們的生活,如果孩子們模仿得好,那就是成熟,那就是聰明。殊不知,這就是強讓應在夏天才開放的花朵在春天就盛開,應在秋天采摘的果實在夏天就落地,干擾了生命的成長節奏!
製作並播出成人化的少兒節目,是媒體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鼓勵孩子參加這樣的節目,是為人父母者利欲熏心、缺乏責任的投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