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接連三部在題材上有所拓展、受到業內好評、創造社會話題的劇目《青瓷》、《浮塵》和《時尚女編輯》都遭遇收視滑鐵盧。對於《青瓷》和《浮塵》,或許是大格局下的小故事講得並沒有很圓滿很抓人,再加上題材有點遠離主體觀眾(傳統上是指45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生活,收視率低迷徘徊。但兩部劇集對當下社會的白描、對人性的反思、對敏感地帶的觸碰讓業內很是推崇。剛剛收官的《時尚女編輯》看似描寫時尚圈,實則再接地氣不過,既無初混時尚圈的“灰姑娘”與“高帥富”上司偶遇、相戀的童話故事,也無透出對高端奢侈品的艶羨,而是北漂一族辛苦打拼的真實經歷。在“7月華語熒屏”幾位劇評人的評選中,《浮塵》與《時尚女編輯》名列前兩位。但正是因為相對真實、不狗血、沒有刻意設置極端的矛盾衝突,習慣“重口味”的傳統觀眾覺得寡淡了。
主體觀眾和主流觀眾的分化日益加劇;收視率已不能代表主流人群的喜好和品味。
值得關注的是,這三部戲的網絡點擊率卻都是超高。《時尚女編輯》在樂視網上線後迅速被追捧,劇榜日排名和周排名已領銜今年的精品大劇《甄嬛傳》。對於很多年輕的小白領來說,他們不僅向往了解動輒與名牌、新品、名利掛鈎的時尚圈,或許更願意看到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時尚人士被拉下神壇。
《時尚女編輯》收視率與點擊率的兩極反差恰恰說明:主體觀眾和主流觀眾(泛指掌握話語權、有消費能力的社會中堅人群)的分化日益加劇;收視率已不能代表主流人群的喜好和品味,能否考慮引入另一套針對主流觀眾的參考標準,如有媒體人提出的“有效廣告收視樣本戶”;有數據顯示,北京地區的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且多為45歲以上人士;如何吸引主流人群重回電視機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