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確保每一筆財政資金都能花在“刀刃”上,可以依靠強有力的預決算監督機制。但一方面,我國目前公共財政的約束力還有軟肋,另一方面,少數地方和部門不受約束就拍板。於是,當“衝動”遭遇“軟肋”,政府的預決算不但可能被浪費,還可能給尋租者留下空間。而打著給地方、部門樹形象的正當理由,也使得違規違法行為更具隱蔽性,其危害也更大。欣慰的是,審計部門牢牢把關,一紙報告“拔出蘿蔔帶出泥”,履行了其作為公共財政監督重要環節的法定職責,也讓這部天價宣傳片的投資成本核算及其運行細節浮出水面。無論是“糊塗賬”還是其他什麼賬,教訓都極為深刻。
近年來,中央部委、各級地方政府加大了三公經費的公開力度,然而,公務宣傳片的經費使用情況卻往往在視線之外。這提醒我們,只有建立起更健全、更嚴格的公共財政投資監督機制,只有樹立起“最好的形象宣傳是實幹實績”,才有可能遏制這種不健康的衝動,堵住公共財政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