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人民日报》报道,近期的暴雨與城市內澇,讓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獲得共鳴。人們常常津津樂道於有些國際大都市夢幻般的下水道,不僅保持了“地下血脈”的暢通無阻,還建成地下博物館對遊客開放。殊不知,在我國江西贛州也有一處值得稱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壽溝。
福壽溝始建於宋代,它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因暴雨發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歷經近千年,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依然護佑著一方的安寧。因此,當年親自設計並帶領群眾修建福壽溝的知州劉彝受到群眾的擁戴,他的銅像如今坐落在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
福壽溝的設計確有許多獨到之處。外部看:它與贛州老城內的三池(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園塘等數十口池塘連通,儼然一個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調節雨水流量,減輕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時,這些池塘又成為天然的蓄水池。從內部結構看,在出水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水患傾息”。據水利專家解釋,水窗是一項頗具科技含量的設計,原理很簡單:當水位低於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衝開排水;當水位高於水窗時,則借江水衝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據稱,福壽溝建成近千年,贛州老城區未出現大內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