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中國藝術報》報道,北京電影制片廠整體拆遷工作已經展開,這個擁有63年歷史的中國電影夢工廠即將成為歷史。曾經門庭若市的榮寧府和明清風情街被拆除固然讓人惆悵,但曾經培育過謝鐵驪、謝添、陳凱歌、田壯壯等優秀電影人,拍攝過《青春之歌》 《林家鋪子》 《駱駝祥子》 《小花》 《本命年》等優秀影片的北影廠早在10年前就進行改制,並以此為基礎成立了中影集團,不過這次的拆遷標誌著北影廠的“形散”了。如果說在寸土寸金的北三環,北影廠原址上進行房地產開發是種必然,那麼我們希望的是“形散神莫散” ——即一流的電影廠拍攝一流電影。
如果不作特別說明,誰會知道陳凱歌、陸川、管虎等導演的人事關係在北影廠?這些導演最近執導的作品,無論《趙氏孤兒》 《搜索》還是《王的盛宴》《殺生》 ,投資與出品都與北影廠無甚關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在中國電影全面步入產業化的今天,老式制片廠包辦式的制片方法的確已經不再可行,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顯然更加需要華誼與馮小剛式的現代型合作關係,更加需要清晰的市場判斷、標準的創作與製作以及精確的宣傳與營銷。
據了解,整體搬遷至懷柔後,“北京電影制片廠”幾個字將不會在新廠址中出現,而是被“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取代,該“基地”耗資20億元人民幣建設,集影視拍攝、聲音錄制、數字加工、膠片洗印以及動漫、遊戲、廣告、製作等於一身,可年產80部故事片、 200部電視電影、 500集電視劇。兩相比較,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良性貢獻而言,新的“基地”無疑會遠遠高於老的北影廠。
所以說,人們懷念即將被拆除的北影廠,並不只是懷念北三環中路77號的那一片土地。人們所懷念的,還有那些曾經標誌著“北京電影制片廠”片頭的優秀影片,以及那些曾經作為北影廠的代名詞而存在的優秀電影人。人們所懷念的是那個時代嚴謹的創作環境、大家庭式的工作氛圍。希望整體搬遷後,新的“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能夠充分利用自身世界一流的技術設備與拍攝條件,打造出全新的品牌,重現業已成為歷史的北影廠往昔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