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北京晨報》報道,最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通過宣傳走近百姓,成為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匯,而各種各樣的非遺博覽會也越辦越多,有的甚至將博覽會變成展銷會,不久前北京地壇公園舉辦的非遺博覽會雖說市民參與程度很高,但魚目混雜也是給人最深的感受,賣舊書的、賣音像製品的、賣零食的,還有賣扣子等小商品的,當然還少不了煙熏火燎的羊肉串好生意,在地壇公園這座古建里升起青煙裊裊,伴隨著各種雜亂的吆喝,看來“非遺”這個筐真是什麼都能裝。
本周記者赴山東棗莊採訪第二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會場的台灣展廳原本是第一次參與這麼高級別的國家級非遺大展,讓人有幾分期待,但遺憾的是記者在台灣展廳看到的除了賣牛肉幹和餅幹的,就是賣鳳梨酥的,還都不是台灣本土名牌產品,看來他們對“非遺”的理解還有待提高。更有甚者,在連展台都沒有的山東館里,賣起了和“非遺”毫不相幹的氣墊床和折叠帳篷,一些逛累了的觀眾就四仰八叉地躺在上面歇腳。整個展台播放著吵鬧的音樂,回響著此起彼伏的吆喝叫賣。幾年以來,非遺博覽會越辦越頻繁,卻越來越雷同,都有著變成惡俗展銷會的趨向。
和台灣展廳相對的北京的展廳,又顯得極為高端,有點高不可攀,象牙和金漆都是非常貴重的東西,遠赴山東參加展覽肯定給他們增加了很多成本和風險,所以他們就帶了一些小物件,項鏈、首飾盒象徵性地擺擺,百姓知道也買不起,所以都很少有人靠近搭訕。倒是糊風箏的、抖空竹的攤位前顯得熱鬧,群眾參與熱情很高。
走過一圈全國各地的展廳,對其中一個叫“手藝山東”的展廳印象深刻,“手藝山東”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教授老師們設計,電視播放的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漫畫動畫片,牆上懸掛的是鏇、縫、捏、搏、拼、插、印、烙、編這些大字,意味著手工藝的各道程序,據了解,他們的展廳花費並不高,地上的草席、草編的燈甚至都是網上淘來的便宜貨,而展板也都是非常便宜的環保廢料,草帽、織布、籮筐雖然都是家常的物件,但通過他們的展示卻又顯得不那麼簡單。看來非遺不僅是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也需要這樣的創意和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