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3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近年來,我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加入了免費開放的行列,失去了門票收入這樣一個可觀的資金來源,博物館該如何生存?作為博物館的發源地,西方的博物館資金來源較為豐富,多渠道的資金收入保證了博物館的生存和發展。
大英博物館捐贈資金很重要
“海外博物館的資金來源一般是通過基金會、財團和私人捐贈獲得,與中國的博物館相比,它們比較注重從各個層面收集社會資金。博物館畢竟是個特殊行業,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博物館能靠門票自給自足的。與西方相比,國內博物館在建設、管理上都要晚二三百年,再加上經濟體制的不同,發展程度自然就大不相同。”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劉超英說。
如大英博物館,政府大概提供了70%的資金支持,剩下的30%來源於博物館經營的商店、餐廳以及捐贈等途徑。對於大英博物館來說,捐贈所得是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大英博物館在門口放置著捐款箱,另外,還有由捐獻者組成的會員組織,對於重要捐獻者,大英博物館會把他的名字寫在牆上。除了個人捐贈之外,大英博物館收到的部分捐贈來自一些藝術基金會。一般來講,基金會不會將藝術品直接捐給博物館,他們通常提供資金,然後由博物館選擇藝術品購買,由於選擇藝術品的決定權在博物館手中,也保證了藝術品的高品質。
盧浮宮無撥款則入不敷出
“首先,在國外,並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是免費的,像我去過的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的博物館,門票也要十幾歐元,只有那些國家級的博物館才是免費的。”劉超英對記者表示,“它們主要通過國家財政撥款,一些私人的博物館,也是需要收費的。”法國最負盛名的幾大博物館均為國立博物館,一般不免費,但門票收入遠不及運營和修繕費用。據悉,盧浮宮每年門票收入為8000萬歐元,但每年的維護、管理費用卻達到了5.6億歐元,因此,政府的財政支持和商業開發是其主要經濟來源。
盧浮宮的一些分館、展廳也是靠社會上的一些有識之士捐贈巨款而建立和改造的。據了解,大英博物館中陳列著近2000件中國文物的展室,就是由一個中國人出資改建的。1990年,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了200萬英鎊,把舊的中國陳列室擴建、改造為擁有空調恒溫陳列設備的新館。
阿拉伯巨富、沙特王子瓦利德曾向位於法國巴黎的盧浮宮美術博物館捐贈了1700萬歐元,以幫助盧浮宮建立一個新的伊斯蘭藝術展廳,這筆捐款堪稱法國藝術史上數量最大的捐款之一。瓦利德王子表示,在盧浮宮新建一個專門用來展示伊斯蘭藝術的展廳,將有助於促進人們對伊斯蘭宗教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