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民俗文化系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
三、閩南人融入客家清流縣塘背村的背景
清流作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底蘊深厚,現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資源,如嵩溪鎮的客家先祖巫羅俊墓,江氏入閩始祖魯野一墓,賴坊的古民居和馬氏宗祠,李家鄉的五經魁,長校鎮的靈台山寺廟群和十番鑼鼓等,極富地域特色,展示了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
閩南人遷入清流縣塘背村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支援、開發山區熱潮和惠安水庫的移民安置。位於嵩溪鎮的塘背村有9個自然村11個小組,共有1700多人;有一半是閩南移民遷入,他們來自泉州羅溪、南安、惠安等地,形成一道獨特的人居景觀。文化的創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實、最積極、最活躍的傳播者。而文化遠距離的傳播,有賴於人口的遷移。”閩南文化的傳播是通過閩南人移居國內外而傳播的。閩南人移居清流,不僅帶來方言,也帶來閩南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等,並代代傳承、發展和創新。這裡的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包容性、相融性得到弘揚和發揚光大;在新的時期,作了全新的詮釋。
四、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相融性
1、客家文化、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征。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發展。在塘背村每一個自然村都有傳統的節日。如俗稱本地隊的團結組是正月16日,民主組是正月22日,上坑亭是10月15日,南家是11月15日,節日以圓冬節或廟會的形式舉行;移民隊的塘豐(分為一、二、三組)是正月21日,惠清是8月14日,南清(分為上、下南清組)是9月28日,節日以紀念移民到山區這一天的形式舉行。共同特點是邀請親朋好友同慶、歡聚一堂,分享豐收成果,謀劃來年的生產、生活。
|